第426章 国学 (第3/3页)
。
“首先是传承。老一套的师带徒,现在行不通了。学校里的学生,光学理论,摸不到脉,认不全药。毕了业进了医院,还得从头学。可有多少老师傅有时间、有精力、还愿意倾囊相授?好些绝活,眼看就要带进棺材了。”
“其次是资格。”许大茂叹了口气,“现在行医讲究学历、考试。可有些民间大夫,祖传的手艺,治好了不知多少人,就因为没有那张纸,成了‘非法行医’。前阵子西南有个老先生,家里几代治骨伤的,被举报了,差点进去。反而是些半吊子,靠着关系混个证,开药方子胆子比谁都大。”
何雨柱沉默地听着,手指敲着桌面。这些问题,他并非全然不知,但经许大茂具体说出来,显得更为尖锐。
“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试着推动一下‘师承教育’的认证。”许大茂道,“让那些跟师学习多年的,也能有个正式的名分,至少别被打成非法的。另外,能不能跟几所中医药大学合作,搞个‘临床传承班’,请老大夫进去带学生,实实在在教点东西。”
“阻力不会小。”何雨柱沉吟道,“动了别人的蛋糕了。”
“我知道。”许大茂点头,“肯定有人跳出来。什么‘标准不能降低’啦,‘医疗安全’啦,帽子扣得大着呢。”
果然,当许大茂开始通过关系,试探性地提出“师承人员考核认定”以及“名医临床带教项目”的构想时,反对的声音很快就来了。
最先发难的是一位姓王的教授,在某次行业内部的座谈会上,他拿着稿子,义正词严:
“中医药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现在提出什么师承认证,这是开倒车!是要把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和执业资格制度搞乱!那些没有经过系统科学教育的人,怎么能保证医疗质量?出了问题谁负责?”
他的话引来一些附和。另一位负责医师资格考试的官员也委婉表示:“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公平的尺子。如果为少数人开口子,如何体现公平?又如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这些声音通过媒体和一些内部简报扩散开来,给许大茂推动的事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许大茂没急着反驳。他让手下收集资料,发现这位王教授本人发表的论文多是综述类,临床成果寥寥,倒是牵头制定了不少“指南”和“标准”,门生故旧遍布相关领域。
“哥,看见没?这就是块拦路石。”许大茂把材料递给何雨柱。
何雨柱翻看着,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屁股决定脑袋。他那个位置,当然希望所有人都按他定的规矩来。”
“怎么办?跟他打嘴仗没意思,也打不赢。”
“不用打嘴仗。”何雨柱放下材料,“找个机会,让他自己露怯就行。”
机会很快来了。一次由部委牵头组织的中医药发展研讨会上,王教授再次高谈阔论,强调“标准化”的重要性,并以其牵头制定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为例,说明规范是如何重要。
会议安排有提问环节。许大茂安排的一位年轻学者——实则是联盟内一位功底扎实、思维敏捷的博士——站了起来,语气谦逊地提问:
“王教授,非常感谢您的精彩报告。我仔细学习了您牵头制定的《指南》,其中关于‘XX症候群’的成药推荐,提到了A、B、C三种药物。我想请教一下,根据古籍记载和现代药理研究,D药在此症的应用历史悠久,且证据等级并不低,为何《指南》中未予收录?是基于怎样的考量?是临床疗效数据不足,还是安全性证据有问题?”
王教授显然没料到会有如此具体且切中要害的提问,愣了一下,扶了扶眼镜,开始泛泛地谈“指南制定过程的严谨性”、“专家共识”以及“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年轻博士却不依不饶,继续追问:“据我所知,三年前XX医院曾开展过一项关于D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不良反应率低于百分之一。这项研究发表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上,请问专家组在制定指南时,是否参考了这项研究?如果参考了,不予推荐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没有参考,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指南制定与最新的临床研究有所脱节?”
一连串的问题,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文献,问得王教授额头冒汗,支支吾吾,难以自圆其说。
会场内开始出现窃窃私语。在座的都是内行,谁在空谈,谁有实料,一听便知。
这件事虽未大规模传播,但在小圈子里迅速流传开来。
王教授“学术权威”的形象受到了质疑,他牵头制定的那些“标准”和“指南”的公信力也大打折扣。
原先一些附和他的声音,悄然低了下去。
许大茂趁热打铁,不再与这类“权威”纠缠,转而务实推进。
他选中了南方一所中医药大学作为试点,与该校签署协议,共同设立“名医传承工作室”。
聘请了三位年届古稀、但临床经验极其丰富的退休名老中医,以特聘教授的身份,带领筛选出来的十名有志于临床的优秀高年级学生。
工作室不追求发表多少论文,核心考核指标就是学生的临床辨证能力和处方水平。
老中医们将自己几十年的心得,如何望闻问切,如何权衡君臣佐使,如何应对复杂病证,毫无保留地传授。
同时,联盟联合几家有意向的医院,尝试开辟“师承人员执业试点单元”,为那些确有专长、通过联盟与大学联合考核的师承人员,提供合法的临床实践平台。
过程依旧缓慢,且充满争议。
但坚冰,总算被敲开了一丝裂缝。
许大茂对何雨柱汇报进展时,语气带着疲惫:“哥,这事可能五年、十年都未必能看到大成效。”
“但总得有人去做。药材是根,中医是魂,魂要是没了,根长得再好,也不过是些枯柴。”何雨柱看着他鬓角新生的白发,拍了拍他的肩膀。
许大茂推动的“师承教育认证”和“名医临床带教”试点,像一块石头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终于激起了预料之中的强烈涟漪。
首先发难的,是卫生系统内部一位姓吴的副司长。
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将许大茂的做法定性为“试图以民间力量干扰国家医疗人才评价体系”,措辞严厉。
“什么师承认证?这是变相为非法行医开口子!”吴副司长对着与会人员,手指敲着桌面,“我们建立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现代医学教育,没有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凭什么给人看病?出了医疗事故谁负责?这个口子绝不能开!谁开谁负责!”
这番话很快通过某些渠道传到了许大茂耳朵里。
与之前那位王教授不同,这位吴副司长手握实权,他的反对直接影响了试点项目在相关部门的备案和审批流程,一所合作医院的“师承人员执业试点单元”被无限期搁置。
与此同时,一家名为“康华制药”的企业也开始在业内散布言论。
这家公司近年来靠着几款营销凶猛的中成药和保健品迅速崛起,其老板与吴副司长关系密切。
他们宣称黄河联盟的做法“破坏行业规则”,“用老掉牙的土方子冲击现代化药品市场”,甚至暗中联系了一些媒体,准备做“揭秘民间中医乱象”的系列报道,矛头直指许大茂扶持的几个民间传承人。
压力骤然增大。
“哥,吴副司长那边卡得很死,康华也在底下搞小动作。”许大茂再次找到何雨柱,眉头紧锁,“他们这是要联手把咱们按死。试点单元批不下来,那几个跟着老师学习多年的徒弟,还是没法合法行医。康华准备的负面报道要是发出来,舆论压力就太大了。”
何雨柱沉吟片刻,问道:“那个吴副司长,屁股干净吗?”
许大茂哼了一声:“查过了,他小舅子是康华的一个股东,之前康华有几个产品能快速通过审批,据说都跟他有关。只是这人做事谨慎,明面上抓不到把柄。”
“不需要明面上的把柄。”何雨柱淡淡道,“他那个位置,想完全干净也难。康华那边呢?”
“康华更不干净!”许大茂来了精神,“他们有几款主打药,广告吹得天花乱坠,什么‘根治风湿’、‘三个疗程见效’,实际效果差得很,价格却定得奇高。而且,有患者家属反映,用了他们的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最后被他们用钱压下去了。我们正在搜集这方面的证据,只是受害者怕惹事,不太敢站出来。”
“证据要扎实,人要保护好。”何雨柱指示道,“既然他们想用舆论,那我们就陪他们玩玩。”
许大茂心领神会。
回去后他做了两件事:一是让手下继续深入搜集康华的问题证据,特别是找到并说服了两位曾因使用其产品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却被威逼利诱签下保密协议的受害者家属,提供了详实的医疗记录和转账凭证,并承诺提供绝对保护。二是通过一位与吴副司长有旧怨、且为人正直的体制内人士,将吴与康华利益关联的线索,以看似不经意的方式递给了正在寻找突破口的纪检系统。
同时,针对康华准备的“揭秘民间中医乱象”报道,许大茂让联盟的公关团队准备了一份更为详实的材料,不仅回应了可能的指控,更重点揭露了康华等企业利用政策漏洞、夸大宣传、攫取暴利,实则严重损害中医药声誉和患者利益的行为。
这份材料被精准地投递给了几家以调查报道见长、且与康华联系的那几家媒体有竞争关系的权威媒体。
随后,一篇题为《是悬壶济世,还是谋财害命?——起底康华制药暴利背后的真相》的长文,开始在部分知识界和关注医疗健康的人群中流传。
文章客观对比了康华产品宣传与实际疗效的巨大差距,并对其高昂定价提出了质疑。
这记闷棍打得康华措手不及。
原本准备为他们发声的媒体立刻撤稿,转而开始跟进报道康华的问题。
之前被压下去的受害者家属,看到风声变了,也有胆子大的开始主动联系媒体,控诉康华。
舆论瞬间反转。
康华制药声誉扫地,药品销量骤降,股价暴跌。
吴副司长那边顿时哑火。
他紧急切断了与康华小舅子的明面联系,对之前卡住的“师承试点”项目也不再明确反对,态度变得暧昧不清。
许大茂趁势加了一把火。
他通过联盟,联合几位在业内德高望重、本身也是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的国医大师,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中医师承人员执业管理试点的建议》。
不久后,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领导明确表态支持探索师承人员合法执业路径。
阻力破除后,许大茂与南方一所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名医传承工作室”终于顺利启动。
他没有追求形式,而是着力于实质:聘请的三位名老中医不再年轻,但临床经验极丰。十名精选的学生与其说是学生,不如说是临床助手,跟师抄方、辨识药材、学习经典的望闻问切。
许大茂曾去观摩过一次。
诊室里,一位姓叶的老先生正在为一位顽固性失眠的患者诊治。
老人手指搭在患者腕上,闭目凝神许久,又仔细查看了舌苔,才缓缓道:“你这病,非是简单心火亢盛,乃是肝郁化火,灼伤心阴,兼有脾虚湿困。先前所服之药,多是重镇安神,治标未治本,反伤脾胃。”
他转向身边的学生:“脉象弦细而数,左关尤甚,舌红苔黄腻,中间有裂纹。此为何证?当如何处之?”学生们凝神思考、低声讨论。叶老则耐心引导,从脉象、舌象讲到病机,再到处方思路,如何权衡疏肝、清热、养心、健脾化湿药物的比例,甚至详细讲解每味药的道地选择与炮制要求对药效的影响。
许大茂在一旁静静看着,心中感慨: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传承,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活生生的病例中,将那些典籍中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临证智慧。联盟联合医院开设的“师承人员执业试点单元”也开始接纳通过严格考核的师承人员,让他们在监督下合法实践。
过程依旧缓慢,且争议未绝。
但坚冰已破,曙光微现。
至于那个吴副司长,被谈话后去向不明,或许在某个笆篱子蹲着呢吧。
康华制药因涉嫌虚假宣传和商业贿赂,被立案调查,很快便资不抵债,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