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 第426章 国学

第426章 国学

    第426章 国学 (第2/3页)

技公司的交接。

    何耀宗对此早有准备,两人在办公室谈了一下午,将各项业务、核心团队、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逐一梳理清楚。

    “茂叔,你放心去搞中医药那边,这边有我。”何耀宗看着许大茂,语气诚恳,“爸说得对,那是件更有意义的事。需要什么支援,随时开口。”

    许大茂拍拍他的肩膀:“交给你我放心。这边摊子也不小,你多费心。”他顿了顿,“尤其跟部队那边对接的几个项目,刚拆到华高科,流程还在磨合,你多盯着点,别出岔子。”

    “明白。”

    交接完毕,许大茂没有多做停留,立刻开始组建他的“中医药联盟”核心团队。

    他从自己多年的下属里挑了几个善沟通、又能吃苦的骨干,又通过关系,从中医药大学和几家研究所挖来几位对产业化和标准化有研究的专家。

    团队雏形刚具,许大茂便带着人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奔波。

    第一站直奔豫省,那家拥有独家低温炮制设备的饮片厂是实施标准化和提升工艺的关键一环。

    许大茂在豫省一扎就是半个多月。

    那家饮片厂的低温炮制技术确实独到,但设备老化,工艺参数主要依赖老师傅的经验手感,良品率波动很大,产能也始终上不去。许大茂带来的技术团队与厂里的老师傅们关在车间里反复试验、记录数据,试图将那些“火候”、“手感”转化成可控的温度、湿度和时间参数。

    过程比预想的更磨人。

    老师傅对冰冷的仪器数据将信将疑,年轻技术员则对玄乎的经验之谈难以把握,摩擦时有发生。

    “许总,这么搞不行啊!”饮片厂的厂长拉着许大茂倒苦水,“张师傅可是我们厂的定海神针,他要是撂了挑子,这摊子立马得停一半。”

    许大茂递了根烟,自己也点上:“老王,我明白。但你想过没有,张师傅还能干几年?他的那手绝活,要是带不进棺材,也总不能只留在脑子里吧?咱们现在做的,就是给他那手绝活‘拍照留档’,既能让好东西传下去,也能让厂子以后不看天吃饭。这是救厂子,也是救手艺。”

    王厂长闷头抽烟,不说话了。

    转机出现在一次关键的对比试验。按照张师傅的传统手法和按照初步标准化参数试制的同批次药材,经过第三方检测,有效成分含量和杂质控制指标,标准化组竟然略胜一筹,而且批次间稳定性极高。

    数据摆在面前,张师傅盯着报告看了很久,最后叹了口气,对许大茂道:“许总,你们弄吧。我配合。”语气里带着些释然,也有些不甘。

    拿下了饮片厂这个难点,许大茂留下部分团队继续深化标准制定,自己则立刻转战下一个目标——位于陇西的黄芪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

    这里,另一场战斗早已打响。

    基地负责人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姓李,一见面就跟许大茂大吐苦水:“许总,您可算来了!那边的人又抬价了,比我们签的保底收购价高了快三成!还承诺送什么智能育苗大棚。好几个合作社的社员都被说动了,明年要是收不上来足量的优质黄芪,咱们跟药厂签的供货合同就得违约!”

    许大茂看着眼前连绵的黄土坡,问道:“老李,他们开的价,我们跟不跟得起?”

    老李苦笑:“跟倒是跟得起,可这口子一开,别的品种怎么办?而且他们这是恶性竞争,摆明了就是烧钱,想先把我们挤垮,垄断了源头再说。”

    许大茂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跟。他们烧钱,我们烧不起,也没必要烧。”他顿了顿,“你刚才说,他们承诺送智能大棚?”

    “对,说是能精准控温控湿,提高苗子成活率。”

    “这是个突破口。”许大茂眼睛微眯,“你去跟社员们说,我们黄河不拦着大家挣钱。他们愿意把药材卖给价高的,是他们的自由。但是,要跟他们签合同的人说清楚,我们黄河联盟旗下的所有药厂和合作单位,从此不再收购使用任何由‘非联盟认证’智能大棚产出的药材。”

    老李一愣:“这能行吗?”

    许大茂冷笑:“你告诉社员们,外面的公司能给他们高价一年,能给十年吗?等他们把咱们这些本分做事的都挤走了,价格还不是他们说了算?到时候想回头,地里的苗子都换了种,技术也依赖上了,可就由不得他们了。我们联盟要做的,是建立一套从种子到成品的可信溯源体系,只有进入这个体系的药材,才是未来各大药厂、医院认可的好药。眼光要放长远。”

    他接着吩咐:“另外,把我们联盟的GAP标准、还有正在制定的溯源系统方案,做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发到每家每户。让他们自己掂量,是图一时小利,还是跟着我们一起建一个能长久赚钱的金字招牌。”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起初有些骚动的产区渐渐稳住了阵脚。

    不少社员意识到,黄河是在建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秩序,而对手的行为更像是一锤子买卖。

    就在许大茂奔波于各地,艰难地整合上游资源和推动标准时,来自海外的压力开始显现。

    先是联盟内一家参与新药研发的研究所,申报临床的材料被多次以“数据不充分”、“标准不清晰”为由打回,审批进程陷入停滞。

    紧接着,两家主要出口中药浓缩颗粒到东南亚的合资企业,接连收到当地卫生部门的突击检查通知,并提出了一系列极其严苛的、远超当地通常标准的新检测要求,导致货物滞留港口,损失日增。

    最让许大茂感到棘手的是,通过一些特殊渠道传来消息,有境外行业协会正在游说某些国际组织,试图将一些中国常用的中药材列入濒危或管制物种清单,理由是“过度开采影响生态”。

    若此举成功,相当于直接掐断了多种重要药材的国际贸易。

    “许总,这明显是冲着我们来的。”联盟负责对外事务的副总脸色凝重,“他们在专利战场上没占到绝对便宜,就开始玩这些盘外招了。”

    许大茂站在临时办事处的窗前,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

    他想起何雨柱的话,这场竞争,从来就不只是在技术和市场上。

    他拿起电话,打给了四九城的何雨柱。

    “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那边开始下绊子了,从审批到贸易,再到源头舆论。”

    电话那头,何雨柱沉默了几秒,然后问道:“你打算怎么应对?”

    “硬顶肯定顶不过,人家占着位置呢。”许大茂道,“我想着,一是让书怡那边帮忙,通过华高科和部队医院的关系,加快我们几个拳头产品的国内临床审批,先把国内市场根基打牢。二是找耀祖,利用香江的贸易公司和海外渠道,看看能不能绕开那些封锁,或者至少分散风险。三嘛.是不是可以让楚红和惠珍她们,通过文化渠道,在外面发发声?不能光让他们泼脏水。”

    何雨柱道:“她出面不合适,华夏那边本来也不是搞这个的,这事还是我找人吧。”

    “行,那我就等你消息了。”

    “你手头的事也别停,另外中医那边你也看看,现在中医好像没落了,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挽救一下子。”何雨柱道。

    “哥,你可真能给我找事做,这个可比中药难度大多了。”

    “难度小的还需要你做,随便找个人不就做了。”何雨柱道。

    “就冲你这句话,我干了。”许大茂咬咬牙道。

    “你身后还有我呢,别整的跟上战场一样。”何雨柱道。

    “商场本来就是战场。”

    “对,那你就冲锋吧,许将军。”何雨柱道。

    “得令!”许大茂唱了个喏。

    许大茂撂下电话,在简陋的办事处里踱了几步,窗外的黄土坡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苍凉。

    他连夜召集了联盟的核心团队和几位从四九城请来的政策研究专家。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许大茂没有多余废话,“对方在给我们设置非关税壁垒,想从根子上掐断我们。国内临床审批要加速,这事我来协调。东南亚那边的贸易障碍,我们需要摸清底细,找到绕过去的办法,或者至少让他们提高标准的成本比我们还高。”

    一位负责政策的专家推了推眼镜:“许总,关于药材濒危名录的事,我们可以联合国内相关的自然保护机构和研究院校,提前准备科学的评估报告,用数据说话。同时,也要在相关的国际会议上发声,不能让他们单方面定义。”

    “好,这事你牵头,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说。”许大茂记录下来,又看向负责生产的副总,“老王,GAP基地那边,溯源系统必须尽快落地试点。不要搞太复杂,先做到从地块到初级加工环节的信息可查,让社员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告诉老李,联盟可以预支部分款项,帮愿意加入溯源体系的合作社升级基础设备。”

    接下来的几个月,许大茂几乎成了空中飞人。

    他飞回四九城,通过何雨柱介绍的关系,与几家有影响力的部队总医院接洽,将联盟内几家药厂的几个经过多年临床验证、安全性高的中成药,纳入了军需特供药品的遴选范围。

    这一方面加快了审批流程,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升了这些产品的信誉度。

    同时,何耀祖在香江动作频频。

    他利用黄河投资控股的几家离岸贸易公司,重新规划了中药出口的物流路径,将部分对东南亚的出口改经新加坡转口,并积极接触当地有实力的华裔商人,建立新的分销网络,以分散风险。

    关于中医药的文化宣传,何雨柱通过老方等人的关系,联系上了几家对外宣传机构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学者。

    一系列介绍中医药历史、哲学基础和现代科学验证的文章、纪录片开始悄然出现在海外的专业期刊和媒体上,虽未大张旗鼓,却在特定圈层中逐渐消除着“中药不科学”的刻板印象。

    许大茂则继续深耕国内。

    他选定了两个省作为溯源体系的全面试点,与当地政府合作,将GAP标准、溯源信息与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捆绑推广。

    社员们发现,加入了“黄河联盟溯源体系”的药材,不仅收购价有保障,还能在包装上使用统一的认证标识,直接提升了产品档次和售价。

    阻力依然存在。

    在推动一家老字号药厂进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时,几位老师傅联名反对,认为机器无法替代人工挑选药材的“慧眼”。

    许大茂没有强行推行,而是请来了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带着仪器现场检测,对比老师傅人工挑选和机器分拣后的药材杂质率与有效成分均匀度。

    当数据显示机器在排除异物和保证批次稳定性上更具优势时,他再次诚恳表态:“机器是帮老师傅省力气,把‘慧眼’的经验转化成标准,让更多徒弟能学到精髓,不是要取代谁。”

    僵局慢慢被打破。

    看到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市场反馈,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和药厂开始主动接触联盟,探讨不同层次的合作。

    接着,“黄河中医药发展联盟”在四九城召开了第一次年度大会。

    除了成员单位,还邀请了部委领导、行业协会和多位国医大师。

    会上正式发布了首批五个药材品种的全程溯源技术规范,以及三个中成药的新版质量标准。

    一位受邀与会的国医大师在发言时感慨:“老祖宗的东西是好,但不能总躺在故纸堆里。用现代的方法把道理讲清楚,把质量管起来,这条路子走对了。不能让外面的学生,反过来卡住我们老师的脖子啊。”

    许大茂坐在台下,听着这些话,他想起何雨柱关于中医现状的忧虑。

    会后,他专门去拜访了几位年事已高、但仍在坚持带徒授业的名老中医。

    听着他们讲述如今中医院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年轻医生难以接触领悟传统诊法的困境,许大茂意识到,这或许是比中药标准化更棘手的问题。药材是基础,但真正让中医药活着的,是“人”,是那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医理和经验。

    他回到办事处,在新的工作计划草案上,郑重地添上了一项:“筹备‘名医经验传承与青年中医培养’计划可行性调研。”

    许大茂回到四九城,带着初步成型的“中医药联盟”成果向何雨柱汇报,却也带来了更深层的忧虑。

    “哥,药材和成药这块,总算撬开点缝了。可中医本身…难处更大。”许大茂揉着太阳穴,“我拜访了几位老先生,情况不乐观。”

    “说说。”何雨柱给他倒了杯浓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