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舞剑 (第2/3页)
何雨柱对伍万里道:“万里,既然你们旅是试点单位,那就最有发言权。可以把训练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尤其是信息不畅、协同脱节的情况,整理成详细的需求报告,越具体越好。不只是笼统地说‘通讯距离不够’,要精确到在什么地形、什么电磁环境下、与何种装备协同时会出问题。有了这些一手资料,我们的研发才能有的放矢。”
伍万里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不能光是咱们抱怨装备不行,也得告诉科研单位,咱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行’。回头我就让下面组织人手,专门搞这个。”
熊杰也来了精神:“对!咱们摸着石头过河,也得告诉后面的人石头在哪儿!柱子,到时候这份东西,我也给你一份。”
“不用给我,你们直接上报就行,会有人帮你们处理的。”何雨柱点头,“另外,关于单兵装备的升级,或许可以换个思路。全套系统一时半会上不了,能不能先解决关键点?比如,班排级别的数据共享终端,或者更轻便、抗干扰能力更强的单兵电台?这些东西技术门槛相对低一些,装备部那边关联的单位攻关起来也快一些。”
“看我这嘴,给你是不合适,我们会上报,肯定上报,哈哈哈哈。”熊杰一拍大腿:“至于你后面说的这个,每个班有个能实时共享位置、接收简要指令的小玩意儿,是不是我们上报了也能有人给解决?到那个时候班组战术的灵活性就能提高一大截!”
“应该会吧,现在很多厂子其实都缺项目,不能都去研究一个东西吧。”
“这个我们不懂,我们只管用。”熊杰道。
“你们成体系的报,上面肯定会酌情安排的。”
“行,回去我们就开始弄。”
气氛重新活跃起来,大家就具体的技术需求和可行的过渡方案又讨论了很久。
何雨柱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引导着几位老战友将模糊的“装备落后”焦虑,转化成了具体、可操作的技术课题。
到后面伍万里直接掏出了本子开始记录。
酒宴结束,伍千里私下对何雨柱说:“柱子,每次都麻烦你我都不好意思了。”
何雨柱道:“没什么麻烦不麻烦的,不过我要说明,我只是个做企业的,提供一些技术和思路参考。最终怎么走,还得靠你们和专业的科研院所。”
“那是自然,我们缺的就是这个,我是真心想在退下去前能看到陆军世界第一。”
“其实我们一直都是第一,从我们打赢半岛就是。”何雨柱拍拍老伙计的肩膀。
“对,一直都是。”伍千里笑着回应。
“行了,回去休息吧,今天都没少喝。”
离开花城,何雨柱回了一趟香江,此行两个目的,一是与钟楚红、乐惠珍商讨黄河文化进一步介入内地影视制作的具体计划,二是召集娄晓娥、阿浪、陈胜、顾元亨、张兴尧、史斌等一众元老,开了一次闭门会议。
在何家位于半山的别墅里,何雨柱没有绕圈子。
“今天找大家来,没别的事,就是聊聊以后。”他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跟了他几十年的老兄弟、老部下,“集团能有今天,靠在座各位当年拼死拼活,流血流汗。这份情,我何雨柱记着,集团也记着。”
他顿了顿,接着道:“大家年纪也都不小了,为集团忙活了半辈子,以后,集团不会亏待任何一位功臣。退休后的待遇,早有章程,只会更好。但是.”
他话锋一转,神色严肃起来:“集团要发展,要活得更久,就不能只讲人情,不讲规矩。以后各位的子女、亲属,想进集团工作,我们欢迎。但必须从基层做起,经过正规考核,凭自己的能力往上走。谁要是觉得父辈有功,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甚至仗着身份搞特殊,破坏公司的风气和制度,那就别怪我何雨柱到时候不讲往日情面。”
客厅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海涛声。
娄晓娥率先开口:“董事长说得对,集团不是家族作坊,规矩立下了,对大家都好。”
洪浪咧嘴一笑:“老板,我你还不知道?我家那小子要是没出息,我第一个把他撵回家,绝不让他给集团添乱。”
陈胜、顾元亨、咸兴尧等人也纷纷表态支持。
何雨柱脸上露出笑容,举起茶杯:“有大家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以茶代酒,敬各位这么多年风雨同舟。”
“敬老板!”
在香江期间,何雨柱还见了一些老朋友,那些人都对黄河集团在国内投资的规模震惊,他们虽然也投了,可是像黄河投的这么彻底,投的这么不遗余力的还真没有,何雨柱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他们的根都在香江,对于未来发展他们也看不到几十年后。
只能侧面的提一提香江就要回家了。
在香江没待几天,许大茂从特区打来电话,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哥,好消息!咱们跟海军那边牵头的联合项目组,第一批原型机测试通过了!就是那个小型化的舰载通讯模块,在海上颠簸、高盐高湿的环境下连续跑了半个月,稳定性比他们现在用的进口货还好!”
何雨柱坐在书房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拿下一个订单那么简单。“参与研发的团队,要重奖。尤其是那几个带头攻坚的年轻工程师。”
“明白!已经安排下去了。”许大茂应道,随即又压低了些声音,“还有,哥,通过这次合作,咱们算是正式进了那个‘圈子’。后续有几个关于指挥系统核心处理单元的预研项目,也想让我们参与竞标,不过竞争挺激烈,听说有几个老牌国营大厂也盯得很紧,还有外采的也是对手。”
“正常,凭本事吃饭,不用怕竞争。把我们之前积累的技术底子亮出来,特别是抗干扰和数据加密方面的优势。价格可以适当灵活,但质量底线不能动。”
“懂了,我这就去准备更详细的方案。”
挂了电话,何雨柱庆幸通讯那边拆的快,不然通讯那边还真是有点麻烦。
进入军工供应体系,意味着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审查,手机如果不单独分出来,以后难道专供军队,那不是他想的。
之后他又见了见奥利安,那老小子快退休了,不过终究还是没当上处长。
现在他争权利帮何雨垚铺路,其实也是为家里的孩子铺路,毕竟只有何雨垚职位最高,其他的人没那么可靠。
何雨柱回到四九城,正好赶上何凝雪主导的商业综合体正式开业。
开业当天,人流如织。
何雨柱和小满也悄悄去看了看。
项目定位精准,融合了零售、餐饮、儿童娱乐和体验式消费,加上何凝雪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一炮而红。
看着女儿在开业典礼上自信从容地应对着各方宾客,何雨柱心里颇为自豪。
小满挽着他的胳膊,低声道:“这丫头,真的能独当一面了。”
何雨柱点点头:“她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不过,提醒她一下,刚开业,琐事多,注意身体,别忘了家里还有个小的。”
“知道,早就说过了。”
与此同时,远在特区的何耀宗,却在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北美那家老牌通讯设备商派出的谈判团队抵达了特区,双方就专利交叉授权展开了拉锯战。
对方倚仗着深厚的专利池和全球市场地位,开出的条件极为苛刻。
何耀宗在电话里向父亲汇报进展,语气有些疲惫:“他们坚持要求我们开放底层架构的部分专利授权,几乎等于要把我们多年的研发成果拱手相让。否则,就在他们占据优势的几个海外市场,对我们发起全面的专利诉讼。”
何雨柱静静地听着,问道:“法务和知识产权部的评估呢?”
“正面硬碰,我们胜算不大,至少在某些关键专利上,绕不开。诉讼会极大拖慢我们海外扩张的步伐,时间和资金成本都难以承受。”何耀宗实话实说。
“那就换个思路。”何雨柱道,“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遏制我们,或者通过我们进入国内市场。我们可以同意授权,但范围仅限于特定的、非核心的专利,并且要求对等开放他们一部分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专利。另外,授权范围要严格限定,不能覆盖我们的核心产品和未来技术方向。最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承诺,在约定的市场范围内,停止一切针对黄河的专利诉讼和干扰。”
何耀宗思索着父亲的话:“爸,这是要搞一个停战协议?用有限的授权,换取发展空间和时间?”
“没错。谈判就是妥协的艺术。我们现在需要时间,需要空间。拳头收回来,不是为了认输,是为了下次打出去更有力。”何雨柱语气平稳,“具体条款你和团队把握,底线我刚才已经说了。”
“我明白了,爸。我知道该怎么谈了。”
经过数轮艰苦的谈判,最终,黄河通讯与北美公司达成了一份有限的专利交叉授权协议。
协议内容并未对外公开细节,但业内都清楚,黄河顶住了压力,没有出让最核心的利益,并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协议签署后,何耀宗给父亲发来一条简短的信息:“暂歇,未败。前路还长。”
何雨柱看着信息,笑了笑,回复了四个字:“韬光养晦。”
之后,何雨柱接到鲁山河打来的电话。
这位海军将领的声音依旧洪亮:“老何,没打扰你吧?”
“鲁司令的电话,随时欢迎。”
“什么司令不司令的,叫老鲁。”鲁山河哈哈一笑,随即转入正题,“上次跟你提过的,关于舰艇电子设备升级的事,进展很顺利。你们提供的原型机和方案,帮了大忙。不过,现在又遇到个新问题,或者说,是个老问题——人才。”
“哦?”
“我们很多一线的技术官兵,对老装备摸得门清,但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新家伙,有些力不从心了。光是靠厂家培训几次,不够解渴啊。”鲁山河感叹道。
何雨柱心中一动,想到了什么:“老鲁,你的意思是?”
“能不能,由你们黄河牵头,或者协助我们,搞一个常设的、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培训中心?不光是针对我们的设备,也包括基础理论、国际最新技术动向等等。师资嘛,可以请你们的工程师,也可以从大学、研究所请专家。地点可以在特区,或者别的方便的地方。”鲁山河说出了他的构想。
何雨柱几乎没有犹豫:“这是好事,利国利民,也利于我们深入了解需求,我同意了。让许大茂和你们相关部门具体对接,拿出个方案来。”
“痛快!我就知道找你准没错!”鲁山河大喜。
这件事很快被提上日程。
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