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又一年 (第3/3页)
较出彩,其他汽车、直升机、钢铁厂的项目已经在开会讨论是否移到国内,把厂房腾出来做别的项目。
何雨柱仔细审阅着报告,手指在“香江产业”一栏轻轻敲击。
他拿起桌上电话,接通了香江何耀祖的手机。
“爸!”何耀祖的声音传来。
“耀祖,报告我看了。关于汽车、直升机和钢铁厂转移的讨论,你们拿出具体方案了吗?”
“初步方案有了。考虑到国内的土地、人工成本优势,以及未来主要市场都在内地,转移是明智的。我们计划分三到五年,将生产线逐步迁至津门和特区的工业园。香江原厂区,打算转型做高端精密加工和研发中心,同时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跨境物流仓储。”
“思路可以,做好资产评估和人员安置方案,尤其是跟了集团多年的老员工,要妥善处理。愿意北上的,待遇从优;想留下的,尽量安排到新岗位。”
“明白,爸,我会亲自跟进。”
挂了电话,何雨柱又翻到地产板块。女儿凝雪在南方和四九城的几个项目都运作良好,资金回流很快。
他想了想,喊来了小满:“凝雪那边,资金上不要卡她。只要项目论证充分,该投就投。”
“知道,我刚批了她申城那个项目的二期款。柱子哥,那丫头和小顾你看能成么?”小满话题一转。
“这个我可说不好,年轻人的事,让他们自己发展,你别插手太多。”
“我这不是着急嘛”
“急了你让慧珍去侧面了解下,他们姑嫂俩聊的多一些,估计也少一些。”
“嗯,我怎么就想到呢,等等我就就慧珍给她打电话。”
“你有空也关心下书怡。”
“忘不了。”
两天后,小满接打了两通电话后,脸上带着压不住的笑意对何雨柱道:“慧珍来电话了,说凝雪那丫头,跟小顾处得挺好。”
何雨柱转过身,嘴角微扬:“那就好。感情的事,水到渠成最好。”
“还有一桩喜事,书怡有了。”
何雨柱怔了一下,随即笑容绽开:“真的?多久了?”
“刚查出来,两个多月。耀宗高兴坏了,这会儿正围着书怡打转呢。”
“好,好啊!”何雨柱连连点头,“这可是咱家的大事。你跟娘说一声,让她也高兴高兴。还有,嘱咐书怡,工作先放放,身体要紧。”
“放心吧,书怡那边我都安排好了。”
这消息就在家里传开后。
所有人都高兴了一把,陈兰香还提议让陆书怡回四九城,小满说月份大点再说。
何雨柱根据精工、重工、微电子、雷达、航电这些零散的信息拼凑起来,确认了一个信号。
他之前带回来的那些“资料”和“样品”,正在被快速消化、吸收,并结出果实。
大船的建造恐怕已近尾声,而天空中的翅膀,想必也已跃过了一个时代,正向着更遥远的目标振翅。
半导体产业升级的方案,经过数月的研讨与博弈,终于有了初步定论。
小满拿着份刚收到的文件进来,脸上带着几分郑重:“柱子哥,正式通知下来了。我们被列为‘九零三工程’民用技术转化试点单位,重点扶持方向是高纯度硅材料提纯和微米级光刻工艺。”
何雨柱接过文件,快速浏览。
条件比预想的要好,不仅有政策倾斜和低息贷款,还允许黄河牵头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吸纳国内有条件的院所和企业参与。
“另一个试点呢?”他问。
“定了,是跟一家欧洲公司合作,引进他们的生产线和技术。”小满顿了顿,“听说条件很苛刻,对方要求控股,而且核心工艺环节不允许中方人员接触。”
何雨柱并不意外。
这本就是预料中的局面,两条腿走路,一条自主攻坚,一条引进消化。
“知道了,通知微电子研究所和精工那边,全力实施。”
“行,你是不是要过去讲一讲,鼓鼓劲?”
“不用了,之前该说的都说过了,做出成果该给的不会少给他们。”
“好吧,那我也不过去了。”
“你看着处理,要相信下面的人。”
“你这几年是越来越懒了。”
“难道还让我亲力亲为,做不来咯。”何雨柱笑道。
何凝雪再次回到四九城,是受母亲所托,跟进四合院博物馆项目的阶段性汇报。
她抵达时,顾知行正带着工人在后院做木结构的防虫处理。
“这部分完成,主体结构的修缮就基本告一段落了。”顾知行见到她,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了过来。
他穿着工装,袖口沾了些木屑,额角有薄汗,眼神却清亮有神。
何凝雪点点头,环视着修缮一新的梁柱:“效果比我想象的还好。”
两人沿着抄手游廊慢慢走着,顾知行详细讲解着已完成的工序和后续计划。
阳光透过廊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走到垂花门旁,何凝雪停下脚步,状似随意地问道:“知行,听说最近有设计院想挖你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