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时隔十年的承诺 (第2/3页)
公子夫人。
现如今,这位年轻的皇帝与王家几乎是绑在了一起。
皇帝与夫人成婚十余年,又有了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如此皇帝也值得王家为秦效死了。
冯去疾曾听李斯说起过这件事。
冯去疾还想起,当时他打趣地问李斯,公子扶苏怎么不选你的女儿。
李斯笑着说他的女儿还小,公子没看上。
其实皇帝的眼光很好,一直都很好,十分清醒认识到什么样的人对自己好,对社稷好。
而余下的,这位皇帝就没有放在眼中。
皇帝又与右相说起了平日里的生活,说着一些家常事。
期间,君臣之间有说有笑的。
在国事上,这位皇帝一直都是严苛的。
而在私下,皇帝与臣子相处得十分融洽。
而在治国与国事上,这位右相对皇帝吩咐的诸多事,都是尽心尽力的,而在国事上有什么不对,右相也会劝说皇帝。
说来说去,又说起了徐福,冯去疾劝道:“臣以为还要告知齐地的人们,徐福因何远渡,此事的前因一定要告知天下人,让天下人为皇帝与徐福作证。”
扶苏道:“有必要这么隆重吗?朕觉得就算不告知天下人,天下人也会知道的。”
“禀皇帝,这不一样,皇帝的诏命是诏命,传言是传言,以后有人论及此事,若有诏命取来作证,可以少许多争论。”
“徐福的事情朕会写入今年的诏命中。”
冯去疾行礼道:“皇帝圣明。”
扶苏接着道:“司马欣最近如何?”
右相所掌管的御史府不仅仅是要考评官吏,还要掌管着官吏的行状以及升迁调令。
当扶苏问及司马欣的近来的事,冯去疾当即回答,将近日来,司马欣的行状都交代清楚。
冯去疾又道:“先前夫子领着沛县的一个少年来到潼关,那个少年人叫刘盈,而带刘盈回关中的就是夫子喜,这位夫子喜是司马喜。”
话语一顿,冯去疾又补充道:“司马喜被司马欣留下,留在郡守府帮着主持潼关公事。”
提及司马喜,这让扶苏想起来多年前他参与的一场丧事,那场丧事是因为秦国以前的太史令过世。
而在那时,扶苏就见到了少年人,此人就是司马喜。
冯去疾接着道:“司马喜在潼关有两好友,一个叫做公孙弘,另一人是晁错,司马欣看中司马喜为人品德不错,这才将其留了下来。”
扶苏与右相又说起了立一个官吏榜样的事,为官为吏需要有一个榜样,而司马欣任职秦官吏这么多年,恪尽职守而且为人简朴,并且行事脚踏实地,任劳任怨。
这样的人应该成为秦官吏的榜样,如此一来将这种为官品德传遍天下。
冯去疾认为并不是天下官吏都需要这样的品德,而是皇帝需要有这样品德的官吏。
这个观点又涉及了皇帝的私心,皇帝希望任劳任怨的官吏越来越多。
当然,冯去疾自然不会这么说,不会直接说出皇帝的私心目的,而是没有否认,只是点头答应。
离开章台宫之后,冯去疾脚步匆匆地去了丞相府,去安排余下的事宜。
在人们困苦的生活中,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需要一个榜样以及一个为之奋斗的方向。
皇帝希望人们重视品德修养,并且拿出榜样让人们去学,去效仿。
甚至是有样学样,都成为“司马欣”式的官吏。
于是,皇帝吩咐的这件“小事”到了右相的手中,右相又将这件事交给了那位闲得不能再清闲的陈平。
陈平这个聪明人,又一次奔走关中各县,将皇帝宣扬的精神与话语,以及宣扬良好品德的话语写在了各县的门口,立了一个大木板子,其上写着标语,并且让各个书舍的学子也开始背诵那些标语。
并且将标语写在了关中各县随处可见的地方。
为了这件事,陈平从二月底一直忙到了三月的中旬,可谓是让陈平的腿都跑断了。
冯劫认为,陈平此人善智谋,不善奔走,右相这是故意敲打有些得意忘形的陈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