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汝,曹孟德,袁氏忠良! (第3/3页)
了。
而高台龙椅之上的天子刘协,见此一幕,可算松了口气。
太好了,你们终于想起来,要我这个天子来明辨忠奸了。
说实话,刚才曹操拔剑对刘表,两方人险些打起来的一幕,好悬没给他吓坏了。
真怕他们一触即发,两方大军就此大战一场,那样洛阳就完了,他这个天子也差不多做到头了。
特别是听说了那番袁术阴谋论,刘协真是怎么也没想到。
别说自己了,居然连自己的父皇,大将军何进,乃至于董卓那般可怖的人物,都是他计谋下的掌中玩物。
此等绝世凶人,若不能整合大汉九州之能人义士,倾举国之力,孰能敌之?
所幸曹丞相到底是曹丞相,几次三番连拉带扯的,把双方之间的核心矛盾,从剿除国贼上,转移到了袁术可怖,小心内应上,再牵扯到后面的谁才是袁营内应,以及眼下他曹操到底是不是袁营内应。
这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要说他曹孟德是不是大汉忠良,这个还真得存疑。
但说他是袁营忠良,这绝无可能。
本来刘协也有平衡两方实力的打算,眼下这个时机却是正好。
只见他双眸半明半灭,谓群臣曰:
“孰忠孰奸,朕尚能明辨。
太傅、太师,太尉等,此皆良臣,忠心汉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朕。
岂可因袁逆算计,猜忌忠臣,草木皆兵,杯弓蛇影,诚恐因小失大,以失汉室人心。
丞相曹操,庶竭驽钝,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命之为西园校尉,此先帝练之新军,欲朕倚之匡扶社稷之期许也。
后因董卓乱政,使西园新军离乱,所幸曹相匡扶汉室之心矢志不渝,于大河之上,救朕于危难,还之于旧都。
胜败乃兵家常事,试问诸公有几人不曾败于袁逆?今又岂可因一场兵败,就断言通袁之事?
依朕观之,尔等皆非袁臣,都是我大汉股肱忠良。
此刻国祚倾颓,更当团结一致,共抗外敌,岂可自生内乱,给袁逆可乘之机?”
刘协这番话说完,这才看向曹操。
“话虽如此,不过曹卿,你此番兵败,实在荒唐,有辱丞相之名。
朕当罢相!
既然曹卿言说朝中恐有袁术内应,且言之凿凿。
今便任你为御史大夫,专司监督朝臣,调查内应之事。”
说实话,依刘协本来的想法,他是打算命刘表出言,借着宛城之败,罢了曹操的相职,然后给个司徒之位,负责民政、户籍的。
反正这块权力,本就握在尚书令荀彧的手里,就算给了曹操,他也还是会继续让荀彧打理。
可今日刘表与群臣裹挟自己的场面,属实把他吓到了。
他是发现了,如果曹操这把剑不够锋利的话,他也还是个傀儡,只不过是群臣操控的傀儡。
因此不如借着这次袁术内应的舆论,让曹操去当群臣的悬顶之剑。
如此既能安抚被罢相的曹操,也能迫使群臣不得不向自己这个皇帝靠拢,更加的依靠自己。
闻听天子的这番安排,曹操心下松了口气,最难的这关过去了。
至于说罢相?
对他来说不过是个名头罢了,他曹孟德实际上是不是丞相,又不是你天子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就像天子现在罢了袁术的大将军之职,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袁术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节制南方兵马,还节制南方兵马。
不过趁着这个机会,倒是可以暂且给小皇帝示弱,假意臣服,以谋事后。
心中计较已定,曹操遂长拜曰:
“陛下圣明!
操兵败宛城,以至今日,与人无尤。
只是我那爱将典韦,爱侄曹安民,爱子曹昂,皆为国尽忠,死于王事。
他们皆是臣的挚爱亲族,嫡亲血脉。
每每念及他们无名无分的夜枕青山,连尸骨都没找回来。
操就涕泪横流,悲从中来。”
没等他说完,刘协便明白他的意思了,这是服软了,表示自己可以接受罢相,但还想要点好处。
左右不过是几个死人,刘协也不在乎,当即下令封赏。
“曹卿所言甚是,将士们为国捐躯,朕自不能寒了人心。
今当追封爵位,以彰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