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先生何故迟疑?莫不是心向曹营! (第1/3页)
荆州,襄阳。
“主公,干有负重望,为贾诩所阻,未能说服张绣举郡来降。
”
云雾缭绕的静室内,蒋干恭敬下拜,将不久前于宛城下发生之事,一五一十仔细道来。
袁术对此似乎不以为意,微微颔首请蒋干起身。
“蒋卿不必如此,请你往宛城一行,不过稍作尝试。
话带到便好,接下来我当亲启大军,赶赴宛城便是。”
他说着,吩咐蒋干退下,心中对贾诩、张绣之事,早有所料。
虽则贾诩此人,最擅自保,可袁术从未想过,单凭自己如今横扫南方的威势,便能让他改变想法的。
要知道历史上,于官渡之战前兮,袁绍横扫北方,独霸天下,同样连战连胜,拥数十万之众,未有能敌之者。
他发信要张绣共讨曹操,张绣因此前宛城之仇,欣然应允,却亦遭贾诩所阻,力劝他降曹。
可在官渡之战前,莫说旁人了,连曹操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能赢。
在官渡前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袁绍又向来有英明神武的名声,这种情况下,贾诩依旧要力劝张绣降曹。
袁术眼下自然也就不对凭借自身军力威慑,就能迫使贾诩主动来降抱有期待了。
说到底从董卓、到李郭、乃至于后来各种劝张绣心向曹操,就可以看出一个规律。
贾诩可不管你是用胁迫、威逼、绑架等等非正常手段,反正谁控制中央朝廷他就跟谁。
何也?
因为造反是个高危职业,就算强盛如王莽,开辟新朝,一朝事败,党羽尽数株连。
但跟着中央朝廷却不一样,从董卓,到李郭,乃至曹操。
不管他们是如何挟持天子,哪怕是他袁术真打过来了,要行篡逆称帝之事,总也得走禅让吧。
既然是禅让,就不会清洗所有人,反正见风使舵的快,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要别头铁,一般意义上基本不会有什么生命安全。
说到底无论是董卓、李郭,还是曹操,他贾诩从来就没真心投靠过谁,不过是他托庇于中央朝廷,自保存身的工具人罢了。
不过对付这类一心自保的人,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了。
云气升腾间,袁术嘴角噙着笑意,眼底晦明莫测。
只要攻破了宛城,将之擒于帐下,想来刀斧加身,文和先生还是很愿意心向大袁的。
毕竟比起反贼株连,当然还是颈上寒光,更来的直接有效。
至于说此行所以让蒋干走这一趟,一来是尝试一二,万一张绣真降了呢?
二来便是为了蒋干最后就给张绣的那番话。
当下时移事易,若张绣果真降曹,袁术也不能保证接连惨败的曹操。
他是否还有兴致,会像历史上一样吩咐曹安民在城中搜寻妓女,导致宛城惨案的重演。
这多少得赌一点运气成分在里面,而袁术向来喜欢把一切都掌控在手中。
他让蒋干给张绣留的话,大致类似于某闺蜜给女主谏言曰:
【我听闻你男友有不轨之举,恐怕并非良人。
什么?你不信?
你不信让我来试他一试!】
而人心往往是最经不起试探的,于是惨案就此发生。
此计唯一的破绽,便是张绣对曹操足够信任,他们之间的羁绊经得住考验,未起试探之意。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一对仓促被贾诩撮合的主臣之间,能有个鬼的信任?
主上疑臣,臣亦疑主。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哪怕这计策被贾诩看破,他也不可能拦得住张绣的疑心。
毕竟试探一下,又不会有什么损失,如果曹操是好人,自然皆大欢喜。
而一旦曹操中招,果然对他叔母下手,那好!
那我可就试探对了!
幸好我试探了!
否则焉知你曹孟德是此等禽兽不如之人?今日方降,便无所顾忌对我家淑母下手,显然没把我张绣放在眼里,来日在曹营之中不知还要受多少折辱。
脑海中思绪纷飞,袁术嘴角笑意越来越浓。
“文和先生,我这可是一片好心,在帮张绣将军择选明主呢。
你就算明知此计,也教你满盘算计,无处施展。
毕竟试探一下,又不会损失什么,当我好心好意的站在张绣这边。
文和先生你要是还拦着,破坏此事。
可就彻底站在了张绣的对立面,小心被他当成心向曹营的细作,而使张绣彻底倒向于我。”
与此同时,宛城,议事大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