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二百二十七章 人若无心,犹可活否?

第二百二十七章 人若无心,犹可活否?

    第二百二十七章 人若无心,犹可活否? (第3/3页)

坏在各镇诸侯这些九州枝叶。

    而是坏在京畿,病在洛阳腹心。

    试问:【人若无心,犹可活否?】

    再问:【国若无心,尚能存否?】

    刘表默然不语,答案不言自明:

    【国无心则亡!】

    是啊,在这里和袁术争荆州一时一地之短长,于大汉何益?

    便是袁术未曾攻来,此前荆襄九郡一直握在他的手中,大汉天下之倾颓,便能好转吗?

    非也!

    唯有入洛阳扶龙,剿除国贼曹操,还政天子,王命行之四海,政令下之九州,才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念及至此,刘表最后将目光望向蒯良。

    蒯良见他眼底有询问之意,知主公已然心动,赶忙趁热打铁,劝之曰:

    “主公无需忧虑,袁公所言并非诓骗之语,此事是有先例的。

    主公犹记得扬州刺史刘繇吗?

    刘繇亦是大汉宗亲,人生际遇与主公之今日不尽相同。

    其也是与袁公征战于扬州,兵败被俘,袁公感其忠义,送其入洛阳请罪。

    不想时逢李郭大闹洛阳,一人挟天子,一人质公卿。

    其后天子出逃,刘繇一路上匡国保驾,力挽狂澜,可见忠义。

    最后天子入洛阳,更拜其为太傅,事事相询,以师侍之,乃是中枢汉臣对抗国贼曹贼,一面不倒的大旗。

    以主公之才,若入洛阳,地位当不在刘繇之下。

    又得袁公表荐,升任太师,待剿除国贼曹操之后,为国之柱石,代天子辅政朝野,重整九州之天下,犹未可尽知也!”

    刘表闻听此言,眼神一亮!

    此事居然当真不是袁术虚言哄骗,还是有先例的。

    好死不如赖活着,能活他刘表当然也不会求死。

    既然不仅不会被圈禁,甚至还能在洛阳大有可为,那么好像也不用为之拼命了?

    一旦去了洛阳,成就匡国大业,若袁术果是大汉忠良,在忍辱负重而背负骂名,自然你好我好大家好。

    即便不是,哪怕他包藏祸心,今日说的都是假话。

    那待自己相助天子,重振朝纲之后,也可以举国之力,再讨伐他!

    大不了跟他做过一场,再论个输赢。

    反正自个也没投降,乃是兵败被俘,像刘繇一样,被送去洛阳请罪的,于名声丝毫未损。

    甚至等自己大业功成之日,忍辱负重之举传出,名声只会更上一层楼。

    脑海中念头纷至沓来,刘表从蔡瑁手中接过诏书,朝洛阳方向,下拜行礼。

    “臣荆州牧刘表,领旨谢恩!”

    见此一幕,荆州群臣,纷纷长舒一口气,太好了,不用跟着主公仗义死节了。

    便是袁术见此,也满意颔首。

    以他如今的权势地位,倒也不是不能强杀刘表,但没必要。

    别说刘表了,便是一个名士祢衡,就让刘表、曹操投鼠忌器,杀又杀不得,留着又头疼。

    而刘表呢?他又是名士,又是大汉宗亲,等于一个大号祢衡。

    今时今日,袁术将刘表送去洛阳之举,简直和当初刘表送祢衡入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等颇为麻烦的棘手人物,就该留给曹阿瞒杀,反正他名声屠徐州那会就臭了,虱子多了不怕痒。

    反观袁术对刘表说的这番剖心之语,看似真心实意,实则是留了坑的。

    让你效殷商比干,不要一死全臣节,而是重振大商。

    这前提是,你真有当比干的能力。

    否则,不过冢中枯骨!

    即便天子果真攘除曹操,执掌朝纲,那他重用你刘表,亦不过又一孙仲谋耳,袁术笑都来不及,又有何惧?

    更何况去了洛阳,光曹操这个坎,首先就过不去。

    也不指望别的,若曹阿瞒果如所料的兵败宛城,景升兄你能发挥股肱忠臣的作用,多给他添点麻烦就谢天谢地了。

    毕竟在曹操和刘表之间选一个对手,当然是选景升兄你了。

    可这其中辛秘,各中内情,刘表一无所觉。

    人就是这样的,总觉得自己是最特殊的那个。

    别人不能在洛阳匡国保驾,有一番作为,辅佐天子,重掌朝政,那一定是因为我刘景升没来!

    区区比干,又算什么?

    我刘景升之才,当远胜于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