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一百八十章 司马懿:曹公可取蜀中以自用!

第一百八十章 司马懿:曹公可取蜀中以自用!

    第一百八十章 司马懿:曹公可取蜀中以自用! (第3/3页)

,时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一旦出仕,就没有绝对必胜之谋划,只有不出仕,不为人出谋划策,才能言必胜。

    可事已至此,被逼无奈而出仕的他,也只得为曹操想了一条较为稳妥的路线。

    在他私心想来,以蜀中之天险,凭借大汉四百年来在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周遭建立的众多地利关隘。

    不说出去打别人,龟缩关隘之中,隐隐退至诸侯身后,足以熬死在关外的军阀混战。

    再不济洛阳八关,长安五关,加上蜀道之难,怎么也能坚守至他的有生之年,绝对是目前为止最为稳妥之法。

    反正他才十七岁,就熬呗,熬到他七十岁,等二袁皆老死,群雄尽束手,他再替曹公铁骑出关中,精兵出蜀地,实现今日所言之大业!

    与此同时,淮南。

    随着寿春宫的一道道崭新的政令,在阎象夙兴夜寐的黑眼圈中完善颁布。

    江淮两岸的百姓又一次热闹起来,都在津津乐道的讨论这次的寿春大比!

    原来袁公欲择优取士,于寿春学宫开办科考,江淮两岸凡有识之士,自负才华者,皆可来寿春赴考。

    届时金榜题名,皆三甲之士,共一百零八人,皆可于各地为官,或为一方太守,或为一地县令,又或是县中小吏,不看家世,唯才是举。

    此令一出,江淮震动。

    所有人都知道这道政令是有问题的,大汉自有选官任免制服,什么时候似一地太守之高官,都能有你一个大将军科考任免?

    然而.江淮两岸之人,到现在也都快习惯了,反正自家这位袁公的篡逆之举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大汉九州之太守任选不可能,但就江淮之地的太守,谁被袁公看上了,任免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那可是太守啊!

    昔年大汉鼎盛之时,谁不得先举孝廉,然后去洛阳等着空缺得个郎官熬资历?

    就这还得紧着给阉宦红人送金银,送晚了,家里又没背景的,就可劲了等吧。

    可眼下呢?

    只要去考试,拿个头名,就有机会直接当太守?

    大汉四百年来,未有此等好事!

    果然是黄天在上,袁公厚怜!

    至于说考不过?

    笑话!

    文人相轻,嘴上谦虚几句可以,可在真正开始考试之前,打心底就没人会觉着自己考不过。

    于是乎,如果说此前袁术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数都是寻常百姓福音的话。

    这一回可算轮到江淮两地的世家欢呼雀跃了,袁公不愧为四世三公,世家之首,他没忘记我们这些世家,果然还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毕竟地主家也没余粮,大多数世家的政治资源,也只能紧着核心子弟出仕为官,眼下这场科举,不就正好是其他资源不够,只能给核心嫡系子弟让路的旁系机遇吗?

    便是嫡系子弟若是能在这场科举中一飞冲天,那后续家族省下的政治资源,也能助力他更进一步。

    至于说科举对世家的负面影响?这会子还真没人看得出来。

    因为但凡去参加考试的,有一个算一个,不管寒门,还是豪门,全是世家之人。

    寻常百姓,凡夫俗子们连书都没读过,大字不识一个,能来考个啥?

    所以当袁术单独把科举领出来,一众世家们还真以为这是世家老大哥,袁家家主袁公给他们发福利来了。

    而在江淮两地的名流学子们纷纷紧赶慢赶的往寿春赶考之时。

    有一人,家富豪强,饱读诗书,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恨世家垄断,报国无门。

    忽得听闻寿春大考之事,忙将喜讯报予老母,一家人或备车马,或备金银,领数十家丁,护送他往寿春赶考。

    临行前,老母谓之曰:

    “子敬,你素怀大志,我鲁家百年财富之积累,才供出你一读书人。

    适逢袁公天恩,开科取士,此诚四百年未有之机遇也!

    家中自有我操持,汝且用心考试,勿负众人之望。”

    鲁子敬长跪于地,连叩三拜。

    “此一别,不知何日才归,母亲保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