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新的党争 (第2/3页)
封陵的负责人就是杨彪。
刘宏的谥号之前已被定为了‘孝灵’,这其实是个公正的评价。
但刘宏的陵名却被定为了‘文陵’,这是刘协自己定的……陵名明显与谥号不一致,但这事却没人反对,因为百官正忙着串联结党,没人打算在这时候节外生枝。
宗正刘表、侍御史刘岱、刘繇等宗室,纷纷自请出外任职,以便讨伐袁绍,不想直接参与党争。
董太后与贾诩都没阻止宗室出外,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刘繇为扬州刺史。
并州刺史由董卓的女婿牛辅出任,这也是正常调职,但牛辅实际上依然在董卓军中。
其实宗室们自请出外,其立场是更偏向于刘备的,只是在偏向刘备的同时,也想为自身多谋些利益罢了。
……
刘备收到贾诩从雒阳传来的消息后,反倒是相当平静。
拉帮结派争权夺利本就是朝堂上不变的主题,免不了的。
太后想得势,这是正常的,太后也是人,她也不想当个木偶。
官员想争权,这是该当的,官员也是人,谁都不愿受人摆布。
是人就有欲望,王允在张让势力最大的时候都要做清流党的急先锋,显然是权利欲比较旺盛的。之前被张让打压了好几年,现在想借机翻身,也是人之常情。
而如今雒阳安定,官员们想拉一些帮手,一起揽权牟利,这都是正常的想法。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我对谁更有用,谁对我更有利,我是否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三个基本原则。
士孙瑞、马日磾等关西名士,当然会明着站队董卓,暗中为自身牟利——这年头做官不就是这样么?
如果站刘备这边,这些名门出身的士人很难得到更大的利益。
刘备在青州重建稷下学宫,搞了许多学院,官员和士族们都是有所耳闻的。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刘备正在培养自己的嫡系人才。
那些在青州各个学院求学的学生,并不是传统的豪族子弟,很多人出身都是商人、海盗、小地主、没背景的士人,甚至是贫家黔首。
这不是目前的官僚阶层……
士族门阀子弟有家学,也有族学,还能轻易拜各地名士为师,名门之间相互的姻亲和授业关系是现有的,豪门子弟不需要千里迢迢的去青州求学。
寒门士子和那些不算良家子但想要翻身的家庭,才是青州各学院的门生。
为什么刘备让商学院、海事学院等很多实用技能学院都不收学费?
为什么特意让管亥建了夷吾书院这样的蒙学?
这种免费收学生还供应伙食的路子当然很难长久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