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告庙册封,四爷郡公 (第1/3页)
五月十六,天公作美,一轮骄阳朗照乾坤。
这日,畅春园大宫门洞开,卤簿仪仗森然陈列,旌旗招展,伞盖如云。
太上皇景宁帝与泰顺帝两代大庆天子,一同启驾回銮,摆驾紫禁城。
此番回銮,非同寻常。
并非为了寻常朝政,亦非节令祭祀,乃是二圣特意为了明日即将在紫禁城中隆重举行的袁易告庙谒祖、册封郡公两场典礼。
二圣此番联袂回銮,是要再度一同为袁易归宗之事背书,向天下臣民昭示袁易皇子身份的合法性与神圣性不容质疑。
銮驾仪仗浩浩荡荡,自西郊迤逦而行,直入神京。
沿途早已净街洒扫,百姓跪迎。
龙旗凤辇,金瓜钺斧,在烈日下闪耀着令人不敢逼视的威仪。
御辇之中,景宁帝神色平和,目光深邃,泰顺帝则面容端肃,自有股帝王之气。
这真是袁易天大的造化!竟能劳动两代天子如此兴师动众,以其无上权威共同为其归宗正名、加持荣耀!
这固然是因袁易身世曲折,需格外郑重以定人心;然追根溯源,亦是袁易自身勉力奋进、孜孜以求的结果。
若非袁易展现非凡才干,屡建奇功,岂能入景宁帝之眼?又岂能赢得泰顺帝如此青睐?
今日这般殊荣,正是他自身奋力争取、善体圣心所换来的硕果。
二圣銮驾缓缓驶入紫禁城深邃的门洞。
一切已准备妥当,静候明日必将载入史册的两场典礼。
赤日将紫禁城的琉璃瓦顶染得明晃晃,庄严肃穆之中,更添几分辉煌气象,仿佛在预示着一位新皇子的归宗,即将迎来最辉煌的时刻。
……
……
翌日,五月十七。
天公再度作美,碧空澄澈,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将紫禁城重重殿宇照耀得辉煌夺目,宛若天宫琼楼。
这一日,举行新皇子袁易归宗告庙典礼。
这场告庙典礼,并非在太庙举行。太庙是祭祀历代帝后、举行国家大祀的神圣场所。
这场告庙典礼,在紫禁城中的奉先殿举行。奉先殿供奉了帝后神位,皇室家庙性质更强。
吉时已至,钟鼓齐鸣,仪仗森列。
奉先殿内,香烟缭绕,烛影摇红。
作为当今天子、亦是袁易生父的泰顺帝,身着祭服,神色端凝,立于殿中最前,担任主祭之人,虔敬禀告皇室添丁、血脉归宗之事,祈求祖先庇佑。
太上皇景宁帝亦驾临出席,位于最尊之位接受礼拜。他的莅临,是作为最高规格的礼仪性见证。其存在本身,便是一种强大的象征与无言的背书,昭示着此事乃两代天子共同决定,无可动摇。
宗人府宗令忠怡亲王与礼部尚书,依礼制主持仪程。现场庄严宣读了泰顺帝确认袁易皇子身份、赐名归宗并册封郡公的明发谕旨。宏亮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也镌入了历史的篇章。
行礼、焚香、献祭……
一系列繁复而庄重的仪式依次进行,仿佛穿越时空,与大庆皇室祖先进行着一场神圣的对话,将新皇子袁易归宗之事,禀告于列祖列宗灵前。
关键的一刻随之而来。
宗人府官吏奉上象征着皇族血脉谱系的玉牒。在泰顺帝名下,依着齿序,当场以朱笔工楷添录上了皇子袁易的御赐之名、生母姜氏简况、生辰年月以及“册封郡公”的恩荣。朱笔落下,名分既定!
至此,袁易之名已镌刻于玉牒之上,在法律与宗法之上,完成了最后也是最彻底的确认。
他从此刻起,便是当今泰顺帝名正言顺、货真价实的皇四子!
自今日起,可称他一声“四爷”了!
……
……
告庙礼成,奉先殿的庄严穆肃之气尚未消散,紧接着,另一场显赫的恩荣——册封郡公典礼,又在紫禁城中的乾清宫隆重举行。
此番册封,太上皇景宁帝与泰顺帝再度联袂亲临,二圣端坐于御座之上,共同见证。
两代天子一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