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39章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求月票)

第39章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求月票)

    第39章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求月票) (第3/3页)

许西夏占据目前正在猛攻的青涧城等地。

    而在辽国中京及南京道,流传的则是另一个版本:

    ——西夏人狼子野心,与宋人交战是假,借机消耗大辽国力是真。

    他们真正的目的,是等大辽与宋朝两败俱伤之后,联合宋人,东西夹击,瓜分大辽的漠南草场!传言甚至细节到,西夏使者已与宋国顾氏在暗中接触,达成了某种密约。

    这一系列的流言蜚语准确的针对到了西夏与辽国之间最大的破绽之处。

    ——信任!

    国与国之间的处境便是如此。

    更别说西夏与辽国之间本就有着天生的仇恨。

    当然,光凭着一点,还不足以彻底影响到如今的大局。

    但又何须心急?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尺之室,焚于隙烟。

    所谓心计讲究的便是润物细无声!

    国与国之间所谓的“唇齿相依”,在绝对的利益猜忌和积年宿怨面前,是何等脆弱?

    顾睿此举,并非指望流言能立刻退敌,而是要在这看似坚固的联盟基石上,凿出一道细微却足以致命的裂痕。

    几乎与此同时,顾睿布下的另一着暗棋也开始生效。

    他巧妙地调动了大宋发达的商业网络,针对夏、辽两国截然不同的心态,施行了精准的打击。

    在西夏境内,那些与党项权贵往来密切的宋商,并未表现出恐慌,反而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慷慨。

    他们以“漕运恢复,新货将至,旧库急需清空”为由,向老主顾们大幅让利,积极售卖布帛等实用物资,甚至愿意接受以皮毛、牲畜等折价,一副急于成交、回笼资金的姿态。

    此情此景,落在正因流言而心思浮动的西夏君臣眼中,恰恰印证了宋人“力不能支,欲以西线利益换取息兵”的传闻。

    这些实实在在流入手中的物资,非但未能让他们警惕,反而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贪婪——宋人果然露怯了!此时不加紧进攻,更待何时?

    仁多保忠麾下求战之声因而愈发高涨。

    而在另一边,景象则全然不同,乃至透出一股肃杀之气。

    原本与辽国权贵交好的宋商,非但没有抛售之举,反而在流言兴起的同时,骤然停止了大部分交易,尤其是铁器、茶叶、盐帛等战略物资,几近断绝。

    商队迅速撤离榷场,甚至都没有留下解释。

    要知道,大宋的商业本就是最发达的。

    而九州一统仍旧未曾散去过。

    这就注定了在这三国之中,商业的相互牵扯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情况几乎瞬间便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而这些辽商在废了很大的心力打探后,得知的消息也仅仅只有一个——上国有命,北朝背信,不通有无。

    这番决绝的商贸断绝,与“西夏欲背盟联宋”的流言狠狠撞击在一起,在辽国君臣心中掀起了巨浪。

    ——市场几乎彻底就乱了!

    几乎所有辽商不由自主的便会想到那些传言身上!

    宋人如此有恃无恐,敢于彻底撕破脸皮,若非已与西夏缔结稳固盟约,东西夹击之势已成,何来这般底气?

    商人逐利,若非如此的话。

    又岂会如此果决?

    不是大宋之人,终是不懂御史台对于大宋的掌控力。

    尤其是针对地方商的大家族与巨商。

    他们就根本不会想到顾睿会以这些人做手脚,毕竟从古至今都未曾发生过这种事情。

    但顾睿就是做了!

    至于为什么要将目光放在辽国身上?

    其中原因同样也很简单,因为西夏至今其实还算是大宋的附属国!

    没错,就是昔年李德明对顾瑾称臣的那一次。

    虽然这其中一直都是有名无实。

    可这又能如何?

    当风挂起来的那一刻起,即使有聪明人能够看出这肯定是有人在做手脚,但在滚滚大势之下,他们不可能拦得住!

    顾睿此策之毒,便在于此。

    他并未寄望于单一的流言,而是让真实的战略动作成为流言的铁证。

    对西夏,示之以利,诱其更深地踏入贪念的陷阱;

    对辽国,示之以威,迫其于战局中自缚手脚。

    而当这一阵风彻底吹起来的那一刻,此间局势的天枰便已经缓缓开始朝着大宋而倾斜。.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鱼万分的感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