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37章 民为邦本,再现文成之功(求月票)

第37章 民为邦本,再现文成之功(求月票)

    第37章 民为邦本,再现文成之功(求月票) (第3/3页)

书房内最后一点细微的议论声也彻底消失。

    他环视着在场的心腹与相关衙署主官,目光如炬。

    “从今日起,常平仓当毫无保留,倾全力稳住粮价!”他一字一顿,清晰地重复了一遍,“我明白诸位想说什么——常平仓乃国之储备,不可轻动全力,需为未来可能之变局留足余地。”

    他话音微顿,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笃、笃、笃……那声音不重,却仿佛敲在每个人的心口上。

    “但诸位需明白一个道理,倘若民心乱了,社稷动荡,纵有满仓粮米,留给谁人去吃?”

    “到那时,满仓的粮米是留给趁乱而起的豺狼,还是留给烽烟中流离的饿殍?”

    他的声调陡然扬起,“粮食,是活民之本,是安天下之基!”

    “它不是锁在仓廪中白白蒙尘的死物,而是维系我大宋亿兆生民性命的血脉!”

    “如今外敌环伺,倘若内部再因粮价生变,引发百姓恐慌、商路断绝,则前线将士血战为何?我辈在此呕心沥血,又究竟所为者何?”

    顾峻神色肃然,眉宇间凝着一股近乎凌厉的决绝。

    他必须动用全力,再无保留的余地了。

    这些时日以来,大宋内部的乱象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一些边远难及、监管不易之地,也已发生了武装抢粮的恶性事件。

    仅此一事,便可见局势之严峻。

    他自然懂得众臣的顾虑。

    这常平仓乃是大宋最大的根本,若在此时倾仓尽出,却不能在短期内平定乱局,大宋恐怕真有倾覆之危。

    可他,别无选择。

    追溯根源,其实自大宋立国之初,粮食问题便始终悬而未决,这与先天所处的地势格局有着莫大关系。

    后来,虽因玉米的引入,加之顾瑾夺回燕云十六州、经略辽东等举措,一度缓解了粮储压力,然随着人口日益繁盛,那点盈余也渐渐被消耗殆尽。

    而其中最关键的缘由,还是在于大宋多年来始终维持着庞大的武备。

    即便有军屯之策分担部分压力,对国帑而言,依旧是极其沉重的负担。

    但这同样无可转圜。

    武备,是图存乃至求强的根基。

    顾峻身为顾氏子弟,即便自知才具远逊先辈,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一统天下的夙愿?

    这并非不自量力,亦非贪图功业,只因为他比谁都清楚——一个国家,手中不能无剑!

    强大的军力,正是大宋得以在虎狼环伺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一点,同样也是不可能退步的!

    听到这话,在场众人的表情不由得愈发严肃,包拯等人自是几乎第一时间便微微点了点头,表示了对此事的认同。

    但同样也有旁人一脸犹豫,看着顾峻犹豫了良久后才问道:“顾公,不知这整备漕运之事.到得还需多久?”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若是能够解决漕运,解决沿途的消耗,所有的难题将会瞬间迎刃而解。

    但问题同样也是如此。

    若是没有夏辽二国干涉的话,纵使大宋的漕运问题再怎么严重,在绝对的人力物力之下,两年之内也定当肃清,即使这两年来大宋的天灾仍旧未停,但光凭着常平仓也能抗的下来。

    可如今,两国都在动!

    无论是物力也好,亦或是人力也罢,都要以前线为主。

    这本就大大拖慢了整个工程的进度。

    纵使有顾峻在场,众人心中仍需要一个明确的交代。

    “诸位放心。”顾峻并未直接回答,却依然给出了承诺,“顾峻虽才能不及先祖文成侯,但也绝不会辱没我顾氏门风。”

    大汉文成侯——顾康。

    顾氏一族中第一位被天下百姓共尊为“仙”的人物。

    当这个名字被提起的刹那,即便顾峻并未给出任何实质性的承诺,在场众人的心绪,竟也莫名安定了几分。

    这自然是顾易的手笔。

    顾峻虽也心系百姓,但其才能所限,魄力稍显不足。此刻能说出这番话,实则是顾易通过“通灵玉”在背后推动。

    他绝不容许大宋内部出现任何动荡。

    若大宋真的重蹈原本历史中的覆辙,对顾氏累世积攒的威名而言,将是前所未有的打击!

    当然,这并非最关键的原因。

    真正促使顾易走出这一步的,仍是巨鹿。

    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优势,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从顾氏以治水与通漕为核心展开布局,其麾下培养的工匠们,在历经反复试验后,终于在三合土与糯米灰浆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如今,一种被顾氏内部称为“凝灰泥”的全新胶凝材料,在巨鹿的工坊中诞生了。

    此物并非普通石灰。

    顾氏工匠精选含钙更高的石灰石,置于改良窑中高温烧制,得到活性极强的优质生石灰。

    同时,他们并未沿用三合土中简单掺入黄土的做法,而是将目光转向烧制瓷器所废弃的瓷粉、碎砖瓦磨成的细粉——这些经烈火淬炼的废料,被顾氏发现蕴藏着某种特殊的土性,能极大增强灰泥的硬度和耐水性。

    而在掺入当前常用的糯米灰浆进行调和之后,

    其表现更是惊人。

    不仅入水不散,反而固化得更快、更坚硬,将其涂抹于浸水的石块上,一夜之间,水渍未干,黏结之处已坚如铁石,刀斧难伤。

    这对于在汹涌河水中抢修堤坝而言,堪称神物。

    治水与通漕,二者相辅相成。

    这亦是顾易不曾亲自下场的好处,尽管消息尚未传回,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已确信此物的可行性,遂借由通灵玉,做出了进一步的安排。

    当然,这也只是顾易本身的判断。

    但以他现代人的目光而言,此事绝对可行!

    而且就算失败了,以当前大宋的局势而言,他让顾峻做出这种决定也绝对不可能会出错!

    民心必须要稳住。

    这是一定的。

    也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一统天下的机会来。

    顾易为何一直都还未曾动手?

    不仅仅是因为当今顾氏子弟的才能在不断变差,同样也是因为二国之间亦是未曾步入衰弱期。

    昔年顾氏的一个个天骄已经愈发难以出现,顾易必须要维持住大宋当前的基本盘!

    (Ps:今日6k,明天继续努力,另外,现在双倍也到了最后的时间了,还请兄弟们多多支持,跪求月票,还求兄弟们多多支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