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民为邦本,再现文成之功(求月票) (第2/3页)
虚,此乃我两家共分之天赐良机!”
“提议两国结盟,约定时日,同时发兵攻宋。”
“我大夏兵出横山,直指鄜延、环庆;辽国铁骑南下,猛攻燕云。”
“使宋人首尾难顾,防线必溃!事成之后,燕云之地归辽,陕西、陇右归我大夏。”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道:“唯有将辽国拉下水,共同承担风险,分享利益,方能确保我大夏在此战中既能攫取实利,又可免遭辽国背后算计。”
“此乃万全之策!”
——三国峥嵘,便是如此。
纵使之前有着再怎么多的仇怨,但当那一代亲经仇恨之人去世之后,在这滚滚大势之前,一切的仇恨便已经不值得一提了。
如今的夏辽两国之间,都属于弱者。
而弱者便会不由自主的联合起来,抵抗强者。
而李谅祚仔细思量了片刻,也终是微微点了点头:“好!就依国相之言!”
“立刻选派得力使臣,秘密出使辽国!务必促成夏辽联盟!”
辽国,中京。
耶律宗真也早已从自己的情报渠道得知了宋国漕运的困境。
他召集北院枢密使萧惠等心腹重臣商议。
“西夏使臣即将到来,意在结盟攻宋,诸位爱卿以为如何?”耶律宗真问道,手指轻轻敲打着御座扶手。
萧惠沉吟道:“陛下,西夏新主年幼,国政操于没藏讹庞之手。”
“此人非李元昊,野心有余而魄力或显不足,且更为注重实际利益。”
“其结盟之请,无非是想借我大辽之力牵制宋军主力,他们好趁虚而入,在西线捞取好处。”
“其心可诛,其诚意有待商榷。”
另一位大臣则道:“萧枢密所言固然在理。”
“然则,宋人内乱确是天赐良机。”
“若能趁此机会夺取河东,我大辽国力必将大增。”
“若拒绝西夏,其独自在西线得手,实力膨胀,将来恐更难制衡。”
“不如暂且应下,约定共同进退,待瓜分宋土之后,再凭借实力与西夏周旋不迟。”
耶律宗真权衡利弊,他对宋朝的富庶早已垂涎三尺,开疆拓土的诱惑实在太大。
最终,贪婪与对战略机遇的把握占据了上风。
“回复西夏使者,”耶律宗真下定了决心,“朕原则上同意结盟。”
“令其派能主事之重臣前来,详细商议出兵规模、具体日期、进军路线及战后疆界划分!”
“同时,密令南京道诸军,加紧备战,粮秣器械务必充足!”
“只待盟约细则商定,便与西夏同时发兵,共击南朝!”
一众臣子皆是默默的点了点头。
所有人都对此事心知肚明。
如今天下,宋强、辽夏弱,他们是不可能放过任何削弱大宋的契机的。
大家都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谁又能看不出来,光凭着此时还不足以一举覆灭整个大宋?
但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丝毫可以回转的地步!
无路如何他们都必须要动手!
更别说对于辽国而言,收回燕云十六州一直都是他们梦寐以求之事!
——天下局势骤然生变。
随着西夏与辽国的相继动兵,这沉寂已久的乱世终是再次活跃了起来,几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那种凌厉的厮杀之气再次升了起来。
但与其他地方不同。
无论是宋国的百姓也好,亦或是辽国乃至消息西夏的百姓也罢。
这些百姓对于这件事都未曾感觉到奇怪。
大一统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他们不会去想着三国之间为何不能各自安好,只会去咒骂其余两国为何还要负隅顽抗。
这就是九州之地的神奇之处。
就连顾易对此都是感到欣慰,他这些年来可是看到了不少地方的百姓都在想着偏安一隅。
但这件事,在九州就压根不可能出现。
甚至就连百家争鸣之中也不会有任何的学派去提及此事。
这就像是一条不成文的约定。
整个九州共尊。
包括三国之间,也都是奔着那唯一的天下共主之位不断前行。
时间匆匆而逝。
围绕着大宋漕运受阻的这次大事,西夏与辽国接连而动。
而他们的战术同样也很直接。
虽然动静闹的极大,但是每当亲自进攻之时,却又都会放慢一些手脚,摆明了就是要让大宋内部生乱。
动一发而牵全身。
如今的大宋其实就是这种状况。
纵使是各地之间都有着不少的储备粮仓,但在当前漕运受阻,战事又起的情况之下,各地之间粮食的价格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波动。
这一点是完全没办法控制的。
顾峻拦得住世家囤积粮草,拦得住商人哄抬粮食价格,却拦不住天下百姓。
人类本能的求生欲会让百姓不受控制的去囤积粮草。
而当这种现象逐渐出现并形成哄抢之时,那这粮食的价格自然而然也就变得不受控了起来,漕运中断与边关烽火如同两座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最关键的是——
这次的天灾却还没有轻易的结束。
虽不是致命的大灾,但那连续不断的大雨更是加剧了漕运的问题,这对于当前的大宋而言,亦是一场大劫!
开封府内,包拯的雷霆手段虽遏止了明面上的囤积居奇,可那官仓前日渐绵长的购粮队伍,以及百姓手中那下意识多籴的半斗米,都无声地诉说着弥漫在空气中的隐忧。
粮价虽稳,人心却似那汴河之水,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暗流潜涌。
这并非对朝廷失去了信心。
而是战事绵延、漕运阻塞之下,升斗小民最本能的求生之念。
纵使范仲淹与三司官员已经竭尽全力调拨、转运,却仍是不可能阻挡这种大势。
市井街巷之间,往日的喧嚣里掺入了几分凝重,酒肆中的谈资从风月闲话转向了边关的战报与漕河的归期。
担忧是有的,咒骂夏辽背盟之声亦是不绝于耳。
但更多的是一种坚韧的期盼,盼着顾相公能力挽狂澜,盼着王师能早日奏凯。
而这种压力也是从各地之间影响到了整个朝堂之上。
太傅府。
“诸位——”
顾峻的声音在太傅府的书房内响起,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