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章 华夏人激发海洋基因,汉唐雄风回来了! (第1/3页)
一二三七年,五月初八,泉州,刺桐港。
如今距离赵朔灭南宋,已经近四年了。三个月前,福建、广西、广东,已经正式被赵昀移交给了赵朔。
其实,赵昀现在的情况不怎么好。
南宋要想进攻安南,无非是两条路。第一条路,利用水军的优势,集结重兵,从广州出发,经琼州(海南岛)进行周转和补给,从白藤江口入进入红河三角洲的平原地带,直插升龙府。
第二条路,采用北宋名将郭逵的进攻路线。
郭逵是北宋时期,与狄青齐名的大将,曾率军三十万征交阯。
他以邕州(今广西南宁)为前沿基地和物资囤积点,向西南方向经思明州(今广西宁明),过禄州(今广西凭祥一带)等边境州峒,进入安南境的丘温县(今越南谅山省同登)等地,再向东南进攻其首都升龙。
最终,郭逵于富良江(红河)之战大破其军,安南的李仁宗李乾德奉表请降。但因宋军此时病亡逾半,军粮耗尽,只得班师回朝。
这两条路线各有利弊。
第一条路线,先攻破升龙府,瘫痪安南的指挥中枢,如果成功了当然获利最大。
但是,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一旦失败,恐怕全军尽没于此
第二条路线,步步为营,非常稳妥。但是,安南节节抵抗,宋军到了升龙府之时,很可能已经是强弩之末,像郭逵一样无力继续向前进军了。
赵昀和南宋小朝廷的宰执们虽然心中豪情万丈,力求振作。但是,真的要进行战略规划,还是回到了保守的老路上,选择了第二条进攻路线。
三年前,赵昀御驾亲征,二十万宋军攻入了安南。
虽然宋军改变了重文轻武的作风,但是,安南真不是那么好打的。湿热的气候,恐怖的瘴疫,密布的丛林,都是安南最好的帮手。
在历史记载中,忽必烈调兵遣将,三征安南,也没有成功。赵昀从临安带来的精锐兵力太少,广西、广东和福建的兵马又是宋朝出了名的弱兵,还不如历史上忽必烈派出的大军呢!
再说了,南宋小朝廷的前途,一看就不怎么样。
就算一定要对外征战为华夏开疆拓土,为什么要现在帮赵昀开疆拓土,而不是等赵朔收了三省之地后再参军报国?
所以,赵昀在这三省也动员不了多少华夏英杰参战、
多重因素之下,赵昀第一年的进展还好,直接率军攻到了富良江(红河)之畔。
但是,其后两年,就一直在富良江和安南的大军对峙了,难以渡过富良江,进攻升龙府。
好在每年的两万奴隶,赵昀都按数量交给赵朔了。经过长期的征战,宋军也渐渐适应了安南的气候。
赵朔也懒得管赵昀,他能拿下安南来最好。拿不下来,长期征战,也能消耗安南的实力。哪天赵朔腾出手来,派一支大军直接攻入安南,给安南致命一击即可。
不管怎么说吧,现在的刺桐港,已经归赵朔所有。
此时这个南方第一大港上,帆樯林立,舳舻相接,千帆竞发,大小船只过万,比宋时还要兴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军舰,船首尖锐,长十二丈,宽五丈,拥有四条桅帆。虽然不是刺桐港最大的船只,但是,奇怪的造型,远超民间船只的远洋能力,上面威武的士兵,足以使此船如同傲立鸡群一般。
这就是海军正蓝旗的旗舰了。
这旗舰的主人,正是海军正蓝旗的万户长张世杰。
原本赵朔允诺,待攻下扶桑,立下战功后,就组建海军正蓝旗,并且升张世杰为海军正蓝旗的万户长。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
赵朔灭宋之后,将襄阳水师和两淮水师,整编为两个海军万户。张世杰作为赵朔亲信的海军大将,直接被提拔到海军正蓝旗万户长的位置上。
原本的襄阳水师,也鸟枪换炮,不但被赵朔配备了足以远洋航行的战船,而且已经训练了近三年了。
今日,海军正蓝旗的主力部队并未入港,只有张世杰的旗舰至此。
他要来这里接一个人。
赵必恊。
赵必恊是宋国宗室,南宋名臣赵汝适的孙子。
赵汝适可不简单,曾任福建路市舶司提举,期间通过询问各国商人及查阅《诸蕃图》《岭外代答》等文献,编纂《诸蕃志》上下两卷,记载与宋朝通商的沿海国家地理风俗及贸易物产,属于华夏首次系统记录泉州至东南亚、南亚、中东及东非的五条国际航线。
可惜,赵汝适在一二三一年,也就是赵朔灭南宋的前两年就去世了。
而且他写的那本《诸蕃志》,虽然印了五百本,放在泉州各大书坊中售卖,但也只卖出了几十本,并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