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酬功代价 (第1/3页)
汾水北岸,赵基中军大营。
随着各营陆续建立,各地兵员也有序向平阳聚拢。
随着军队越聚越多,军队也开始更进一步的重组。
例如扩建亲军卫队,铁骑营扩建为虎豹骑军,还有虎步军也需要扩建。
吏士抵达平阳各营后,就会逐步叙功,先从基层开始叙功、逐次整编。
随着基层吏士的升迁,获得新的编制、军阶、职务,那么他们自身的军田份额也要跟着进行调整。
河东、太原、西河的土地终究是有限的,因此许多人必须调整分配到上郡、北地以及三辅或朔方四郡。
编制调整带动待遇调整,待遇调整又意味着多数吏士要充实边郡……这在许多吏士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所以赵基也不急着快速整编,每日巡阅各军时,都会与基层吏士进行谈话,亲自劝慰,压制、消解这些人的怨气。
也会好生鼓励,毕竟北地三郡、朔方四郡是真的缺人。
地广人稀,除了目前设立的一系列牧监、牧苑之外,还有大量荒废、有基础水利工程的农田。
迁徙军户去这七郡,自然要保障他们的政治特权与经济收入的稳定。
因此还要搭配官佃、官奴的迁徙,官佃的存在,可以保证军户每年应有的军田收入能稳定入账;而官奴可以从事各种危险、繁重的劳役,逐步改善基建,提升生活环境。
拿朔方七郡来安置大部分吏士,本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其他人谁都操作不了,赵彦威望虽高,只是在官吏、士人中有影响力。
而军队这里,只有赵基本人能压服各种不满的情绪。
面对赵基的画饼,绝大多数吏士也是愿意吃的。
也只有把军队聚集起来,分散驻屯,这些军队相互制衡,赵基才能将军队稳定住。
只要度过最初的不满,随着时间变化,大多数的吏士都是能适应、接受的。
又是一日巡营完毕,赵基如往常那样带着幕府掾属拨打算盘,计算目前各郡各县合理的人口安置数量。
安置多少军户,就要配属相应数量的官佃、官奴。
官奴数量变化不大,能维持县邑基本的繁重劳役即可。
而安置的军户中有较多高军阶吏士,那官佃数量必须提升。既要满足军田的承租耕种,还要满足县乡两级官吏的口粮支出。
这种安置也是保守的安置,会详细到每个县的适宜乡镇,为后续的军镇扩建、移民留出空间。
大致上,每个县军户不会超过五百户,分别安置在三个或四个军镇。
这是一个繁复的工程,大约五万余军户要迁徙、充实各郡县。
连带着会有二十万佃户、官奴配合迁徙,以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