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502章 袖手旁观

第502章 袖手旁观

    第502章 袖手旁观 (第2/3页)

    但周锡年的野心,远不止于医学界。他热衷公共事业,先担任保良局主席,凭借流利的英语与对西方规则的熟悉,深受港英当局重视:1946年被委任为立法局议员,1953年成为行政局议员,1960年获封 OBE勋衔,1970年更是被女皇授与爵士衔,成为继何东、周寿臣、陈光良、堂兄周竣年之后,香港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凭借政坛与商界的双重声望,周锡年成为香港华资圈的“标杆人物”。他先后担任十多家公司的董事及董事长,在牛奶公司任董事期间,他悄然开始增持股份——不同于后来激烈的收购战,周锡年的增持低调而持续,最终成为公司最大股东,顺理成章地坐上主席宝座,整个过程“水不惊鱼不跳”,却奠定了牛奶公司“华资掌控”的底色。

    不过1970年代初的周锡年,因 1967年香港乱期间“未能鼎助港督戴麟趾”而政坛失宠,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他在香港的根基丝毫未动。

    牛奶公司拥有 2000多名员工,除了铜锣湾、薄扶林的土地,还建有多家奶制品厂,形成了从养殖、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而且还用超级市场份额,是香港民生领域的“重量级企业”。

    10月25日,香港股市。

    牛奶股莫名其妙升了14港元,以137港元收市,而置地股也攀升到95港元的新纪录。

    令人奇怪的是媒介反应迟钝,竟无此报道。这在后世,不可思议。

    自从1969年底远东会开市,股市“骑牛”渐进佳境。到1972年,股市如火如茶,交投踊跃。传媒及股民,皆以为大市所然,而忽略了小市的异常起伏。

    10月30日周一开市,股市终于爆发置地和牛奶的收购战。这一天,置地股和牛奶股分外引人注目。然而,晚报及电台仍保持沉默。

    10月31日,置地才在报章刊登全版广告:宣布对牛奶进行收购“怡富有限公司和获多利有限公司”(均为置地的财经顾问),现在草拟文件,准备于1972年11月7日分别寄与牛奶冰厂有限公司各股东。文件内将载列——以两股面值5港元之置地公司股票,交换一股面值7.5港元之牛奶公司股票的建议。

    其实,从10月25日起,已经燃起战火。这意味着,有人泄秘,混水摸鱼。若在后世,交易所及监管部门即会追究,控其“内幕交易”。更令人不解的是,如此浩大的收购,双方竟不要求停牌,交易所无动于衷,仍许两家挂牌买卖。由此可见,此时股市尚未发育成熟,监管不严,证券法例空洞无物,传媒均无老练的证券记者,投资者认知水平疏浅。林林总总,给炒股老手和享赋敏感的投资者太多的可趁之机。

    长实集团。

    陈光良也是看了报纸,才知道置地公司正在收购牛奶公司。

    他的脸上很平静,至于对于这件事的想法,也是顺其自然。如果周锡年来求他,他便考虑插手,这叫师出有名;如果周锡年不来求助他,那他并不会干涉亨利凯瑟克的正常收购行为。

    实际上,亨利凯瑟克此时的手段,确实非常的高明——不花一分钱,就欲将牛奶公司拿下;也就是以股换股,置地总归是香港第二大地产企业,其股票的诱惑力仅次于长实。

    当然也有也有弊端,那就是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权,会被稀释很多;比前世还多,意味置地这一世的市值,比前世低了很多,而牛奶公司的市值则和前世差不多。

    陈光良甚至在想:如果他全力出击,恐怕马上就能收购置地。毕竟平安投资手中,大概有5%的置地股权,另外还有10%的牛奶公司股权;等牛奶公司变成置地股权后,平安公司恐怕持股会有近10%。而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权,恐怕也就30%出头。

    不过他很快将这种想法压下去,如果这样做,恐怕得不偿失。

    整个11月,置地和牛奶公司的收购战,也是舆论战,打得让香港的报纸销量都提高了很多;与此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