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92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了李相爷

第392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了李相爷

    第392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了李相爷 (第2/3页)

抄录分送州郡,供士子阅览。”

    “更鼓励民间捐书助学,功德碑立于学宫之外,流芳百世。”

    崔曜恭恭敬敬拱手作揖,表示感谢李翊的回答。

    方一坐下,又一人起身:

    “即便寒门得中,无家族奥援,仕途岂能顺畅?”

    “学生不解,请相爷为学生解惑。”

    “科举及第者,皆为天子门生。”

    李翊正色答道,“陛下将亲授官职,考绩升迁。”

    “一切以能力为准,不问出身。”

    他目光忽视崔曜,笑道:

    “闻崔公子才学出众,可惧与寒门同场较技?”

    崔曜年轻气盛,当即扬首:

    “学生不才,愿与任何人比试!”

    “善!”

    李翊抚掌,“今日便请诸位作策论一篇,题目是《论治河北水患》。、”

    “最佳者,本相可破例提拔。”

    “亲自将他荐于陛下殿前,破格录用。”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无人料到李翊会突然开展考试。

    有的人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今天有考试,他们昨天就该恶补一下功课。

    毕竟这场考试,是直接一步登天、平步青云的机会。

    两个时辰后,文章收齐。

    李翊当场阅卷,堂下鸦雀无声。

    每一个人都屏气凝神,堂内静的针落可闻。

    当他读到一篇字迹工整的文章时,不禁点头。

    文中所提治理水患之策,既承古法,又有新意,切实可行。

    “清河县士子,赵深。”李翊抬头,“何在?”

    后排一布衣青年迟疑起身:

    “学生在此。”

    众人侧目,见其衣衫虽旧,却气度不凡。

    “汝文中言:‘导水于沙丘之地,蓄而为湖,旱可溉,涝可蓄’,此想法从何而来?”

    赵深恭声答:

    “学生家乡常遭水患,故常年观察水文,此策乃多年思索所得。”

    “且学生曾实地勘察,发现邺城以北确有地势低洼处,可作蓄水之用。”

    李翊又问几个问题,赵深皆对答如流。

    旁观的崔曜面色渐沉。

    最终,李翊宣布赵深策论最佳。

    当即赠钱五千,以为鼓励。

    并当着众人的面宣布:

    “科考面前,人人平等。”

    “有才者,虽布衣亦可晋身。”

    “无学者,虽世家绝不录用。”

    消息传开,河北寒门士气大振。

    李翊毕竟对河北的掌控力很强,亲自去了一趟后,便轻松稳定住了这里的局势。

    没过几天,便回去了。

    回洛阳途中,有幕僚问李翊道:

    “相爷特意褒奖寒门,这样做是否过于刺激世家?”

    李翊遥望远处田野,摇手指道:

    “你看那田中之禾,有杂草争肥,则稻苗不壮。”

    “治国亦然,若世家垄断仕途,则国家不得真才。”

    “今陛下三兴汉室,正当除旧布新。”

    “然世家根深蒂固,恐生变故。”

    “故需刚柔并济。”

    李翊有条不紊道。

    “吾已请陛下下诏,科举中第者,其家族可免三年徭役。”

    “推荐寒门中举者,亦有奖赏。”

    “如此,开明世家或会转变态度。”

    幕僚叹服,“相爷深谋远虑,可若有顽固不化的呢?”

    对此,李翊没有回话,只是以沉默应对。

    那幕僚便不再继续追问了。

    初试之日,各地考场外人群涌动。

    京畿考场前,一老者颤巍巍送孙儿入场:

    “我老李家三代为农,今竟能参与选官。”

    “无论中与不中,皆感皇恩浩荡。”

    由于科举考试可以不论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只是来凑个热闹,重在参与。

    甚至连没读过几篇书的人都来参加考试了。

    因为这个新推行的制度,对老百姓来说太过新鲜了。

    有路人在旁边笑道:

    “那你可撞大运了,你们与当今相爷是本家,说不定给你破格录取了哩。”

    “胡说!”

    立马有路人出声反驳,“朝廷的诏书都下来了,说好科举是公平公正的,哪有走后门的可能。”

    徐州考场外,

    有富家子带着书童仆役,携精美食盒参考。

    亦有寒门子弟怀揣干粮,独自赴考。

    不过科举新政推行之初,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诏书下达州郡,

    要求各地设学馆、开乡试,选拔人才赴京会试。

    然各地官员阳奉阴违者甚众。

    “什么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若让寒门子弟与吾等同朝为官,成何体统!””

    徐州刺史府内,几个官员聚饮时愤愤不平。

    “刺史已上书朝廷,言徐州去岁逢山贼作乱。”

    “内乱方平,不宜骤行新政,请缓三年施行。”

    “善!倘各地若皆如此,这科举便名存实亡矣。”

    类似的情形在其他州郡等地同时上演。

    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暗中串联,以“地方特殊情况”为由拖延科举推行。

    消息传回洛阳,李翊震怒。

    次日早朝,御史大夫出班奏报各地推行科举受阻之事。

    刘备眉头微蹙,却只温言道:

    “新政推行,难免有些阻碍。”

    “诸卿有何高见?”

    朝堂上一片寂静。

    许多官员眼观鼻鼻观心,实则暗中观察皇帝与首相的反应。

    李翊出列,声如洪钟:

    “陛下,科举取士乃国之大计。”

    “既有阻挠者,当以国法论处!”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颔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众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着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确表态,却将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众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闲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众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众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历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随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确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随意去收拾别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复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内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着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叹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着点儿。”

    “别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颔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