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沃森中国游 (第2/3页)
。
即便是沃森所瞧不起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并不是没有聪明人。人类总有一些基因突变的案例,只要基数足够大,凑够一批聪明人是不难的。
难的是普遍性的高。
在教育部门的协调下,沃森进入到临近的燕大附小进行调查。余切告诉他,这些学生中有一些正是在机场的那两千名学生之一。
沃森对那种“人形LED”印象深刻。当时他看得太入迷,舍不得放手,以至于眼角被马尔克斯的肘部打得淤青。
数千名学生如臂指使,摆出象形文字。他们的年纪很小,却可以经过简单训练后,就像是工业零件一样精密运行。
这种能力用在科研上,用在产业化上呢?
生物制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是这需要的是高智力劳动。
他对余切说:“你知道吗?组织力和执行力也是一种智力,一些人并不能理解复杂的指令,比如一辆垃圾车的司机需要运送垃圾,并且把垃圾在指定场所倒掉,或是从一垃圾场运到另一个垃圾场,用显微镜观察上面的病菌……很多人无法执行这样的指令。而生物实验室这种‘倒垃圾’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对,我说的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大洋洲的一些穿草裙的土著居民。”
余切不敢接沃森的话。因为非洲人和大洋洲人也买他的书。
如果他但凡有一点表示赞同,沃森会把他的话添油加醋写在全美教材《双螺旋》修订版里面。
然后说:余切也干了!
角谷静夫在旁边若有所思,他虽然和余切一样不敢牵扯进这个话题,但他同样对人类的智力分布很感兴趣。
对数学家来讲,智力尤其是一种直接的能力。
在数学界流传着许多高智力妖孽的传说,角谷静夫和这些人相比,也只不过是一粒蜉蝣见青天。
“我能进行你那个智力测试吗?”角谷静夫问。
沃森爽朗的让他去测试。但只给他正常时间的三分之一。因为不同年龄段的智力测试题目不同,低年龄段的要简单的多,沃森眼下没有多套题目,他只能选择缩短角谷静夫的测试时间。
“余,你想要测试一下吗?”
余切拿了套卷子也去写。
他感觉自己几乎没有做过什么思考,每道题都用本能来回答。阅题后,停留时间不超过十秒钟。
沃森很快让他们停笔,并且当场进行得分计算。
角谷静夫拿到了一百九!
这是目前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智力得分——显然不可能。他的得分至少要削减三十到四十分。
而余切只比角谷静夫少十分。
现在震撼的人成了余切。
我这么聪明吗?
沃森解释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智力最高的人并不是爱因斯坦,而是德国文学家歌德。因此你不必为你的智力感到惊讶!写作很需要智力。”
“如果你只有一百一,一百二,我才会感到惊讶。我推测你的真实水准在140到150之间,你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数学家,但你做经济学家够用了。”
角谷静夫在旁边连连点头。
两个小时后,沃森鸣金收兵。不由分说把所有卷子都收走,一些燕大附小的孩子因为做不完题伤心的哭了。
沃森安慰他们道:“我出这么多题,本来就是让你不可能做完的。”
当晚,沃森再次阅卷,这次结果令他吃惊了。
燕大附小的小学生智力水平高达118。
这是个什么智力水平呢?
在美国,如果正常发展下去的话,这些人可以从常青藤中选择一所末流学校入读,其中任何一所学校的实力都令当今的燕大感到汗颜。
沃森有种老妖怪见到宗族小辈的感觉。
一觉醒来,全人类智力提高十五个点!
激动的沃森宣布要为燕大附小捐助一个美国小学的标准实验室,并且说,“如果你们在场有任何人将来从事生物这一条路,想要来冷泉港实验室进行参观,或是拿到一份实习生的工作,我会帮助你们。”
到这个时候,沃森古怪的智力测试开始进入到公众视野。
国内报刊谨慎性的报道了沃森的实验:“诺奖学者沃森肯定了中国学生的天赋。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