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文豪1983 > 第2章 教育,教育,还是教育

第2章 教育,教育,还是教育

    第2章 教育,教育,还是教育 (第2/3页)

不好再就这个话题深入下去,转而问起了张俪的志愿报考。

    “你的意向院校有哪些?燕大,人大?”

    张俪脸红了:“我一个也考不上,没有报呢。”

    “京城师范?”

    “不敢填。”

    张俪……上辈子考了个鹏城大学吧?

    虽然那会儿鹏城大学远不如后来,但张俪也不具备现在的条件啊——有人给她押题,有人帮她制定学习计划。

    “那么传媒大学,首都师范,你是不是填的这些?”

    “我填的传媒大学。”张俪这次不否认了。

    余切点头:“那很好了。不要把目光都放在最一流的高校上。来,我考你几个小问题……”

    “不是都考完了吗?呀!你怎么还到床上去了……”

    “学海无涯,桌前那地方太小,放不下两个人来学习。”

    ——

    翌日,建国门东路。

    林一夫的老婆陈芸见着了余切,她激动得打招呼:“余老师?你怎么来了。”

    “我是来捐款的。”

    余切带来了七千多块钱。这是他写《背起爸爸去上学》的稿酬,文章先后被十多家报刊转载过,这些钱陆陆续续寄到了余切家里。

    拿出条子,记名字,写名目,最后登记盖章。

    现在捐款程序是这样的,钱先打到基金会的账户上,再根据捐款者指定的方向,转向专门的账户上。

    有时候也会略过上面那一步。

    譬如针对亚运会的全民捐款,就是专门成立了个项目,运动式的集结了一大帮人。不论是买彩票,还是捐钱、捐物,都可以到亚运会的名目下。京城市委和中央盯着这一笔钱。

    “余老师,你要捐到哪里去?”陈芸抬头问。

    “陈芸,我们有没有教职工相关的基金?”

    “一直都有的。现在有个教师奖励基金会,旨在对那些安札在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进行资助,多说一句,您要资助贫困学生是好的,不过这里更需要资助贫困教师。”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因为教师正在流失。”

    原来,陈芸的老公林一夫最近在全国乡村做调研,他已经开始挑起研究所大梁。所谓夫唱妇随,陈芸是美国教育学的博士生,她自然也跟着研究农村教育情况,随后夫妻俩发现乡村的基础教育是一团烂账。

    农村教师的月薪不过三十元,津贴十块钱,这还是幸运的,更有一些地区靠集体经济发粮票充数,没有工资。

    教师们纷纷跑路,争相调往城内,没教师就没学校,那自然也不会有学生了。

    各省教育局催要补贴票据,他们有的地方没有铁路,没有学校食堂,不能再没有工资了,否则如何留住教师?

    “乡村的教育普及,很需要钱!”陈芸道。

    余切一听:

    这不是历史上希望工程的雏形吗?

    这项旨在深入乡村,进行基础教育普及的国家级工程,不光是针对贫困学子,还针对校舍、乡村教师和基础建设(路网水电)的更新。

    事实上,后者的投资还要大一些。

    唉,我来助你吧!

    他当场跑银行取钱凑了个整,两万元。

    银行没有ATM机器,这种机器最先在南方出现,又因超过了一千元的结算点,柜员没有权力做这件事情,还想和余切说话,这个柜员现场追星起来,东扯西扯惊动了行长。

    最终忙活一下午才取出来。

    妈的,在我家门口取钱,比我在美国取钱还麻烦。

    行长也认出了余切,还想和余切合照呢,余切笑嘻嘻的和他合照,接着硬找银行讹了一千块钱赞助出来,也一共捐了。

    陈芸笑了,她本来是宝岛那边的姑娘嘛。她道:“原来这边的捐款是靠要的,还得是特别厉害的人来要!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全看如何拉票……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余切深问下去,原来这个基金会不仅余切在“讹”钱!

    中央有个王领导,退休后自告奋勇来当基金会的理事,大家都觉得他搞着玩罢了,没想到他竟想真弥补亏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