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心在深山 (第1/3页)
“窸窸窣窣……”
“怎地来了如此多官军?”
“嘘声、莫要朝那看去!”
“许久不见军队入城了,定是发生了大事……”
洪武十二年二月中旬,对于北方来说,这本该是春耕刚过,农人正得片刻闲逸的时候。
只是原本官道上熙熙攘攘的景象浑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队队沉默而肃杀的明甲兵马。
他们护卫着无数辆满载箱笼文书、神色凝重的官吏,自东都洛阳而出,如同决堤的洪流,分赴陇右、关内、河东、河北、东畿五道治所。
这支由六千余名精干官吏、在三万北衙六军精锐护送下的庞大京察队伍,奉的是太子谕令,持的是天子钦旨。
他们不像以往的监察御史与巡查御史那般势单力薄,而是规模庞大,好似要撼动整个北方。
不到半个月时间,北方一百二十州、五百六十四县的街市,俱被京察官吏与北衙六军那急促的脚步声所充斥。
往日里欺行霸市的衙内、高谈阔论的士子、甚至横行乡里的县吏,此刻都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鸡鸭,噤若寒蝉。
茶楼酒肆间,百姓交头接耳,声量都压得极低,眼神里交织着惊惧、好奇与一丝不敢言明的快意。
“听着未?王明府(县令)着铁甲军耶锁去了!”
“县里哪个不省得?听闻王明府屋里的箱笼,成车成车往衙署里拉,里头定然堆着大铜钱!”
“某村中有户人家,开荒得了三亩私田,不识字,六年前遭豪强做了假契,五千钱便贱卖了去。”
“前些月头黑夜里,刘家管事带着几个奴仆寻到他家,后首便不见他声张,不知可曾挨了欺侮……”
“非是欺侮!某村亦有这般事体。”
“听闻是朝廷差人来查案,那些平日里的贵人,都在重新画押补钱,唯恐他们捅将出来!”
“贼狗奴的!有钱有势便是爹娘……”
“听闻刘家朝中有人做着大官,比明府官阶还高,不知朝廷可要办他?”
“恁大的官……怕是动不得咧……”
北方京察的风暴下,诸道官场尽皆震荡,几乎每隔三两日,便有昔日风光无限的官吏被如狼似虎的北衙军士从衙署或宅邸中押出,随后塞入马车,不知去向。
这群官吏的家产被迅速抄没,一应钱粮细软,皆登记造册,先充入县库,旋即起运州府。
平日里那些喝茶看报、欺上瞒下的县吏们,此刻个个都谨小慎微,在那群从洛阳来的、面孔生冷、言语简练的“京官”指挥下,抱着厚厚的册簿,挨家挨户重新登记丁口,丈量田亩。
在那群生面孔的京官面前,这群县吏将尺绳拉得笔直,算盘打得噼啪作响,不敢有半分懈怠。
那些素来高调跋扈的世家豪强子弟,此刻也都宅门紧闭,车马匿迹,不见了踪影。
许多曾受过欺压、被强买强卖去了田产的百姓,都在夜深人静时,见到了昔日趾高气扬的家丞或管家,提着礼物,陪着笑脸,甚至带着哭腔,恳求他们收回地契或接受补偿。
许多不识字的乡野老农,捧着失而复得的田契和沉甸甸的银钱,只觉得恍如梦中,完全摸不着头脑。
这迷雾般的局面,随着新年的《国报》不断发行,竟渐渐清晰了起来。
“怪道哩……朝廷今番是动真章了!”
“圣人好手段!这是要铁了心收拾那群天杀的囊虫!”
“哈哈哈哈……”
知晓了朝廷的手段后,许多摸不着头脑的百姓,总算在同村识字少年人的解释下,知晓了为何时局会变得那么快。
对于他们而言,他们不知道朝廷为什么此时才动手,他们只知道若是那些欺辱他们的豪强得了惩处,他们便打心底的高兴、开心。
在这《国报》与京察手段的配合下,整个北方的民心渐渐靠向朝廷,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刘继隆在洪武三年开办天下官学,以及令朝廷开办报纸。
北方的京察还在继续,朝廷已经开始动手,但那些世家豪强们的反击还未展露。
与此同时,远在洛阳贞观殿内的刘继隆也总算在二月下旬,接到了来自岭南道的奏表。
“好!好!好……”
殿内,随着刘继隆压制不住的喊出三个好字后,殿内的气氛便肉眼可见的活跃了起来。
刚刚将奏表递给刘继隆的西门君遂站在后面偷看,只见奏表上的内容是第一批下东洋舰队归来战船二艘,水兵一百七十二人,并带来了朝廷下旨索要的诸多作物。
他们之所以耽搁了近四年,主要是因为水土不服和疾病耽搁了几个月,等到他们按照朝廷给的海图找到这些作物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故此与当地的群蛮打了数个月的仗。
若非第二批舰队中有四艘船和三百多海兵抵达,他们还没办法击败那些群蛮,从他们手中获得这些作物。
那些群蛮在见识到大汉的手段后,倒是不再与他们交战,而是开始了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
虽然语言不通,但写写画画还是能让他们知道大汉需要什么,因此他们只用了大半年便获得了想要的诸多作物。
事情结束后,第一批舰队的三艘船及三百多海兵便试图返回大汉,但由于走南赤道时间太远,因此第一次返航在种子发芽并枯败下失败,只能撤回美洲。
后来海军吸取教训,准备绕过南美洲的合恩角并前往非洲,但中途遭遇风暴,两艘战船和二百多海兵葬身海底,只剩一艘撤回营地。
无奈之下,海军只能继续走北赤道信风航线,并利用将各种作物种子放在陶罐之中,用干燥的沙子和苔藓来分层包裹存放。
同时将部分作物栽种在甲板上的特制大盆内,令人精心照料。
在这种情况下,海军派出三艘战船和二百多名海兵踏上归途,期间遭遇三次风暴,并停在几个有淡水的岛屿,精心照料了这些作物一段时间,带着新的种子继续返回。
最终在历经六个月的航行后,这支舰队才带着两艘战船和一百七十二名海兵回到了大汉,而剩下那艘船和海兵则是葬身在了大海之中。
这般经历,便是西门君遂都不由得感叹困难,更别提日夜期盼的刘继隆了。
“玉米、红薯、土豆、辣椒、花生、番茄、向日葵、南瓜、橡胶……”
刘继隆在心中默念着这被带回的十多种作物,每看到一种作物,嘴角都不由得扬起更高。
除了三大作物外,最令刘继隆在意的便是花生和橡胶了。
尽管大汉也有类似的杜仲胶,但想要把密封解决,还是得用美洲橡胶。
至于花生,作为产油大户,它比大汉现在主要用于产油的大豆亩产更高,出油率更高。
从纯榨油角度来对比,一亩花生的产油量相当于四五亩大豆,哪怕作为粮食来吃,也是花生占优。
不过大豆的用途多种多样,有些用途还是花生取代不了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口吩咐道:“带回作物的这些将士,尽皆敕封从五品上开国县男爵!”
“其余出航的将士,也尽皆授予正七品上的云骑尉,另赏钱百贯!”
刘继隆对海军众多水兵的赏赐,不可谓不丰厚,尽管没有世袭罔替,但也足够这群人富贵三代人了。
更何况他也从这些将士的奏表中,看到了些许隐藏和不真实。
奏表中,他们只是说群蛮与他们语言不通就交战,另外还说了双方以物换物的贸易。
这种含糊其辞的话语,兴许能瞒过别人,但根本不可能瞒过刘继隆。
不提别的,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阿兹特克和玛雅人、印加人可都十分喜欢黄金,但奏表中却压根没有提到半点黄金。
要知道这些人将黄金白银视为权利的象征,很早开始就淘金来作为建筑装饰和饰品。
六百多年后,西班牙人靠绑架印加帝国皇帝就获得了超过六吨黄金和十二吨白银。
如今的美洲原住民,即便没有那么多黄金白银,但只要露了富,刘继隆不认为抵达美洲的汉军会无动于衷。
只是刘继隆并不准备隐藏这些事,而是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将这些事情全部都公开,最好闹得天下皆知。
如果真的有人成群结队的跑到美洲,并在美洲开辟了一个个营地,那日后大汉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只是在此之前,刘继隆还是需要先解决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人口问题。
想到此处,刘继隆放下奏表,头也不回的对西门君遂吩咐道:“告诉广东布政司,令人快马将各类作物种子在当地种植,种植的方法在偏殿书架第三层的《农政新书》中……”
红薯玉米和土豆等作物都需要脱毒种植,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但刘继隆还是记得自己前世小时候是如何跟随家中长辈种植这些作物的。
好不容易弄来的作物,可不能毁在不懂种植的人手中。
《农政新书》是刘继隆很多年前便已经写下的书,其中包括了美洲这些新作物的种植方法,以及如何在本土筛选良种、育种,制作为食物的各种方法。
在朝廷的大力推广下,这些作物几年后就能培育出能适应本土种植的良种,再往后就只需要将这些作物推广到山地较多的云贵、东北山区就行了。
这个时代的东北平原还是沼泽,想要开垦还是太难了,倒是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那些山地丘陵十分适合种植这些作物。
至于将这些作物推广到其他地方,那自然要适当推广,但也不用当成头等大事来推广。
米麦终究是汉家的主要粮食来源,红薯土豆和玉米的产量高低不一,除了红薯外,其它两样作物的亩产也就和粟麦相差不多。
若非如此,清末的三大作物种植面积也不会那么小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眼看着云南收复大半,海外作物也带回了本土,京察更是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一时间,刘继隆只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轻了不少。
如今是洪武十二年,自己已经五十有二了,虽然外貌上依旧看上去不过三十五六,但身体实打实的已经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
现在的大汉,只需要按部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