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内修外攘 (第3/3页)
也不过十五万口。”
“云南虽然需要人口,但更需要的是秦岭江南的人口,而秦岭江北的人口则是为大宁与辽东准备的。”
“京畿道只是个开始,京畿道事情结束后,西南的战火也差不多要重新点燃了。”
“届时汝再带人回洛阳来,但那之后要京察的可就不止是一道之地了。”
“汝此次前往关西,除了要解决关中人口稠密的问题,还得将京察的队伍扩大,想办法把案子牵连到各道去……”
刘继隆停下脚步,回头看向刘烈:“知否?”
“儿臣知道。”刘烈虽然有想过这件事并非那么轻松,但却没想到自家阿耶准备玩那么大。
真要牵连,一个京畿道能牵连出去的事情可就多了,更何况要搞牵连,那即便无中生有,出现些冤假错案也不出奇。
刘烈倒是不觉得这种事情能牵连到什么小门小户,毕竟小门小户才几口人?
只要牵连到家族,哪怕只是个小家族,那也是数百上千口人,这些才是他要牵连的人。
“家宴开始了,走吧。”
“是……”
在刘继隆的吩咐声中,刘烈思绪繁杂的跟随他走下环廊,来到殿内的主位和次位坐下。
二十几个妃嫔,十几个亲王公主都在此处,场景好不热闹。
这种情况下,李梅灵牵着少年郎的手走到了刘继隆面前行礼。
“棠棣参见阿耶……”
“老八来了?”
十三岁的少年郎恭敬行礼,而刘继隆则是笑着看向他说道:“今年应该上大二了,如何?”
“某觉得洛阳大学没甚意思,还不如折冲府内的武学有意思。”
虽然只是十三岁的少年郎,但刘棣容貌不用多言,起居郎甚至评价他年少魁伟,神采雄毅。
他性格大大咧咧,但举止有度,刘继隆虽然与他见面甚少,但他每次都能说些让刘继隆高兴的话。
“喔?”刘继隆好奇询问:“如此看来,汝日后要当将军?”
“若是可以,那自然最好!”刘棣嘿嘿笑着。
见他这般,刘继隆闻言道:“若有胡人南下,汝敢领兵否?”
“敢!”刘棣不假思索回应,倒也没有什么夸耀自己的说辞,只是说敢于如此。
刘继隆见他这般,不由看向刘烈道:“看来八郎日后必然是汝之将军。”
“呵呵……”刘烈笑了笑,眼底有些不安。
刘棣毕竟是前唐皇室血脉,与他同父异母,他自然需要提防。
对于他的提防,回头太快的刘继隆并未看到,但李梅灵和封徽却看到了,两女心中隐隐不安。
“若是汝在大学中就读有所成就,朕便准汝不必下乡从吏,直接从军,在军中博个前程。”
刘继隆高兴许诺着刘棣,然后拍拍他道:“去坐下吧,可以动筷了。”
“是!”刘棣高高兴兴的走了,而刘继隆也收回了目光,侧目看向了刘烈。
“关西和西南,汝皆前往过,自然熟悉民情,然河北及江南之事,汝却多有不解。”
“待京畿道的京察结束,汝可趁京察之事前往河北看看。”
“是。”刘烈点点头,而家宴也在刘继隆亲自动筷下开始,远处更是有画师将此情景画下。
在刘继隆与家人们共同用膳的时候,舟车劳顿的赵诺眉则是在汉军的放行下,拖着病体返回了阳苴咩城。
此时的阳苴咩城不复昔年平静,西洱河以西的平原上充斥着无数临时搭建起来的帐篷,而城内更是人心惶惶。
五华楼内,祐世隆坐在主位,拳头攥紧,关节泛白。
殿内诸多贵族脸色难看,目光死死盯着一脸病色的赵诺眉。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好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主位的祐世隆压着脾气说出这番话,群臣也被气得不轻,只有赵诺眉和董成脸色泛白,知道这句话的份量。
刘继隆是真的打算把他们亡国,将南诏彻底收归汉人手中。
想到此处,董成忍不住起身作揖道:“陛下,汉军如今没有动静,无非就是粮草不足罢了。”
“待到入秋秋收,大汉必然会将秋粮运往拓东,届时高骈必然会挥师西进。”
“如今朝廷手中仅有六万兵马,西南的群蛮死伤惨重,如寻传蛮、金齿蛮、茫蛮等部落纷纷自立,甚至向拓东城派遣使者,准备投降高骈。”
“臣以为,仅凭六万兵马想要挡住汉军兵锋,恐怕十分困难。”
“臣愿意亲自带兵迁徙这些百姓迁往永昌,将永昌、丽水试图自立的诸部讨平,在押西城重建王都,等待陛下西狩!”
董成这番话令众多贵族意动,毕竟他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刘继隆不仅仅是要灭亡南诏,还是要将南诏所有贵族、官员迁往中原。
中原虽然好,但离开了南诏这块土地的他们,注定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
他们宁愿西逃,也不愿意被汉军掳掠到中原去。
想到这里,他们纷纷看向祐世隆,而祐世隆虽然生气董成的未战先怯,但他也知道董成的话才是他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只要他还活着,南诏始终存在,可若是他死了,他那贪玩的儿子肯定撑不起危难之间的南诏。
想到这里,他深吸口气道:“此事由董清平操办,朕不日便会西狩押西城。”
“臣领旨……”董成与众多贵族臣子纷纷松了口气,连忙应下。
祐世隆看着众人的表情,深吸口气后继续说道:
“吾民百万,若是尽数迁往西边,又该以何生存?”
“朕决意以大军将段宗榜为将,发丽水二万兵马灭骠国,再迁徙吾民占据骠国之地,延续国祚。”
“朕会率军坚守弄栋,剑川、银生等处,使汉军无法轻易越过龙和城!”
龙和城确实易守难攻,众人也是心知肚明,但以汉军此前的手段来看,哪怕龙和城那边布置有再多的山城,汉军也能用时间和火炮将这些城池抹平。
只是现在的南诏所求的正是时间,毕竟骠国早就被南诏在几十年前灭国了。
后来骠国原本的各城池虽然再度组成联盟,但由于骠国衰败,北边的缅人和东边的孟人开始南下,现在的骠国名义上有个国家,但实际上一盘散沙。
只要南诏撤往永昌和丽水,再想办法击败骠国余部和缅人、孟人,哪怕无法恢复往日南诏的荣光,但依旧能保存南诏的血统。
想到这里,众清平官和大军将们纷纷点头附和,而此次朝议则是在刘继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震撼中结束。
南诏拥有二百万百姓,可其中近半都是南边的群蛮。
随着南诏在战场上节节后退,南部的群蛮要么自立,要么投靠了大汉。
六诏之地的白蛮与乌蛮是肯定要迁徙的,但六诏之地以外的白蛮和乌蛮却根本不愿意迁徙。
若是南诏强行迁徙他们,恐怕他们宁愿与南诏开战。
情况危急之下,董成也没想着将百万乌蛮、白蛮迁徙永昌、丽水,而是先将贵族、官员和他们的亲眷奴隶带往了永昌的押西城。
十余万人的队伍率先出发,这自然引起了六诏之地百姓的恐慌。
不少百姓自谋生路,还有甚者举族南下,投靠曾经依附南诏的群蛮。
南诏的动静并不小,因此许多投靠大汉的群蛮,都给大汉送来了消息。
“看来祐世隆是真的准备一直向西逃……”
曾经的拓东,如今的昆明城内,高骈拿着手中那一份份从南边获取的军碟内容,不由得有些头疼。
李阳春所率的两万五千兵马驻扎在通海以南,因此各部蛮人投靠汉军,首先接触李阳春。
如今汉军的情况并不好,李阳春所部兵马因为毒瘴和疫病又牺牲了一千多人,这还是在城池周围生活的情况下。
若非李阳春令群蛮不断砍伐树木,将密林向深山推去,这个牺牲的数量或许还会更多。
李阳春所部如此,高骈所部情况也不算好,因为毒瘴疫病而死的在八百人左右。
三支兵马中,情况稍好的只有张武的兵马,但前番几次交战,张武所部兵马也死伤了不少。
十万汉军,如今只有不足九万人能作战,直接阵殁的将士只有三千多人,余下的都是因为疫病而死的。
这还只是刚刚入夏,若是继续耽误下去,十万汉军恐怕等到战事结束,能否有五万人存活都成问题。
“不能让他们继续向西逃跑了。”
高骈做出决断,随后起身对衙门内的王重任吩咐道:“告诉李阳春,让他转告各部头人,凡杀南诏一人,赏铁锅一口或粮食一石!”
对于西南群蛮来说,大汉的铁锅完全就是黑科技,别说他们,就连西边的天竺乃至更西边的波斯都不能制作出来。
大汉这些年在安南利用铁锅和群蛮没少贸易,铁锅的价值他们自然知道。
换做以往,一口铁锅起码可以换几两沙金,而现在却管不了那么多了。
组织群蛮有些困难,但是让各部群蛮自发袭击南诏的迁徙队伍,这比指挥他们容易多了。
“末将领命!”
王重任连忙应下,脚步匆匆的离开了衙门。
在他走后,王建也走入了衙门中,身后跟着杨师厚、王彦章、符存审等将领。
作为将领,他们基本都在城内活动,自然不会染上什么毒瘴。
“如何?”
见到王建等人到来,高骈主动开口询问,而王建也作揖道:
“酋龙带走的人不少,但逃亡的百姓也不少。”
“那些百姓见到朝廷的兵马,很快便从山林之中搬出,眼下昆明湖四周搜出了三万多百姓,算上原本没能带走的百姓,起码有五万人。”
“五万?”高骈微微颔首,心道这个数量不少了,但比起他预计的还是少了些。
不过不要紧,等夏收结束,朝廷那边应该就会把流配的罪民和粮食运来了。
只要熬到入冬,他就能出兵把南诏灭亡,不给他们迁往骠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