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春江宴 (第2/3页)
话题引向农桑工巧、民生实务,提议以此为题,畅言有益民生之策,太子必不吝赏赐。
此言一出,那些准备看贵女争锋的人顿时哑火,而一些钻研实学的官员和年轻士子则眼睛发亮,纷纷思索起来。
宴至中程,内侍捧上压轴的醋溜河豚片。
鱼肉莹白,薄如蝉翼,配着嫩绿春韭,煞是好看。长孙无忌却抬手阻止,淡淡道:“河豚味美性毒,价亦非廉,恐与今日之旨不符。”
话音落,周遭一静。质疑安全,更质疑太子体恤民艰是否真心。
小武再次开口,声音清晰平和,先言庖厨乃三代专治河豚之家,工序严谨,太医署三重验毒,打消安全疑虑。
继而话锋一转,列出数据:“去岁河豚市价百文一斤,今春因试行新捕法,价降至四十文。此席所用,成本不足五百文,均摊至每席不过十数文,尚不及一道炙肉。”
她望向长孙无忌,语气恭谨却锋芒内蕴:“殿下尝春,取时令与新意,而非贵重。选此物,一因其正当季,二欲借此展示,若方法得当,往昔昂贵之物,亦可飞入寻常百姓家。殿下常言,为君者,当思如何化珍馐为常食,而非固守常食空谈节俭。不知相公以为如何?”
一番话,有理有据,格局高远,长孙无忌一时语塞,脸色微沉。
李治适时举杯,温言化解:“相公谨慎乃老成之见。不喜此物,便撤下。来人,为长孙相公换上春日暖汤。”
既全了对方颜面,亦显储君气度。
经此两番,席间再无人敢小觑太子,更对那位始终沉静的武姑娘留下深刻印象。宴饮气氛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继续。
李治目光偶尔掠过宫墙,仿佛能听到外面流水席传来的隐约欢闹,心中渐安。小武的策略初见成效。
宫苑内的“尝春宴”波澜渐息,而曲江池畔的流水席却愈发显得生机勃勃,因园林容纳有限,所以外头的人急着排队进来,里头的人自然没有太多时间霸占席位,不过他们倒也不着急着走,反倒是停留在草地上趁着着春光亦或是闲聊亦或是舒展小憩,一派人和风貌。
阳光暖融融地洒在人们身上,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青草的芬芳。
几杯清淡的春酿下肚,席间气氛愈发活络。有老农捧着杂粮蒸饼,与邻座感叹今年春雨及时,麦苗长势喜人,有货郎一边吃着馄饨,一边说起走南闯北的见闻,言语间对朝廷新近疏通某处漕运赞不绝口。还有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围坐一桌,竟真的就着太子殿下提出的“农桑工巧”之题,低声讨论起水车改良的可能性。
一名东宫属官奉命出来体察民情,恰好听到书生们的讨论,便驻足旁听,偶尔插言询问几句,态度谦和。
书生们见是宫里来的大人,初时有些紧张,见其并无架子,也渐渐放开,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那属官听得认真,还从袖中取出小本记上几笔,引得周围百姓纷纷侧目,眼中流露出惊奇与些许自豪,太子殿下派来的人,竟如此重视他们这些平民的言语!
宫内乐师似乎感知到外间的活气,奏起的乐曲也愈发轻快活泼,甚至夹杂了一两段坊间流行的俚曲调子,引得流水席上几个胆大的孩童跟着咿呀学唱,童稚之声混入乐声,更添几分天真野趣。
与此同时,宫苑殿阁内,气氛也因外间隐隐传来的生机而松快了些许。
李治见时机成熟,便命内侍将方才席间官员士子所献的几条切实可行的农工之策,择其要点,向众宾宣读。虽只是寥寥数条,如某地推广的曲辕犁效率更高,某处匠人改良的织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