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96章 人不能太闲

第596章 人不能太闲

    第596章 人不能太闲 (第3/3页)

起排场、摆起阔来,可就是毫无节制,上不封顶了。

    什么贵用什么,什么‘体面’置办什么,主打的就是一个勒紧裤腰带,也得把这个b装了……

    比到这里,其实就已经不用比了。

    如果是,食邑五百户,年租税收入二十万钱的彻侯,一年的支出需要达到五十万钱,才能维持体面的话;

    那么,食邑五千户,年租税收入二百万的彻侯,一年的支出恐怕就要上千万,乃至数千万不止,才会不被圈子里的‘朋友们’鄙视、看轻。

    而在五百户到五千户的区间内,彻侯们的基本开销与租税收入的比例,基本也是呈线性上升。

    五百户食邑,年收入二十万,年支出至少五十万,为二点五倍;

    五千户食邑,年收入二百万,年支出上千万,为五倍打低。

    夹在二者之前的千户、两千户、三千户的,便大致是二点五倍到五倍之间。

    反倒是那些七八千户,乃至万户的功侯家族,还能勉强把这个收支比控制在三到五倍——至多不超过五倍。

    明白了这些,知道了汉家的功侯贵族,根本无法靠封国租税覆盖开销,甚至连一般开销都无法覆盖,也就不难明白汉家的功侯,为什么那么喜欢‘做生意’了。

    想当年,刘荣主持粮价平抑一事,为啥会冒出那么多功侯,要和刘荣唱反调?

    因为粮价高地,直接关乎这些贵族当年的账,能不能收支平衡,甚至有所盈余。

    刘荣平抑粮价,不是在阻止他们酒池肉林,剥夺他们奢靡享乐的机会,而是在针对他们,人为创造家庭财政赤字。

    当年,刘荣是凭借不俗的手腕,外加窦老太后、先帝刘启这两大史诗级靠山,勉强把事儿给平了。

    但在那之后,长安的功侯贵戚们,却并没有就此告别‘商场’。

    如今的长安,十个商人,至少有九个背后站着某位功侯贵戚。

    剩下一家也不是什么好鸟——背后不是少府内帑、主爵都尉,便是朝中某位非彻侯之爵的高官重臣。

    贵族们有封国,每年都有不菲的租税收入,确实不假。

    但奢靡的生活,以及贵族所谓的‘排场’‘体面’,却使得他们的支出,远高于封国租税收入。

    针对这种现象,刘荣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说法。

    ——居长安,大不易;为汉侯,巨艰难。

    在这般极度不健康、极其不平衡的家庭财政状况之下,功侯们‘穷养奴仆’,完全不舍得下成本培养武装力量,却舍得在战时,给家仆私军配备甲胄等昂贵军械,也就是可以理解得了。

    因为对于贵族们而言,奴仆,类似于车——是消费品。

    和车一样,奴仆并不是买回来,就能一直免费用的,而是需要给吃的、给穿的,病了得看医,孤独了还得包婚配。

    而甲胄军械,却类似于房子——是固定资产。

    只需要买回来,就能一直拥有,并不需要持续支出成本。

    最最关键的是:这些甲胄、军械,并不是功侯们为了上战场捞武勋,完成kpi,而专门花大价钱买来的。

    ——功侯薨故,随葬品中,本就需要这些彰显功侯‘武力不凡’的昂贵军械!

    所以,功侯们置办甲胄等昂贵军械,并在上战场时,把这些军械借给手底下的乌合之众用,完全就是提前给自己备好随葬品,并在自己死之前,最大限度利用这些‘随葬品’的价值。

    只能说,有钱人抠起门、拨弄起算盘,那才是一个雁过拔毛;

    连自己的陪葬品都不放过,也是真的离大谱……

    至于说汉家——尤其是刘荣,为什么要默许,甚至隐隐支持贵族们需要上战场、需要捞武勋达成kpi,才能避免爵位递降的情况存在,自然也是出于长远角度考量。

    贵族这个东西,是真的很容易‘吃饱了撑的’‘闲着没事儿干’。

    财富自由,社会地位达到巅峰,若是再没有一点kpi之类的东西作为激励,这帮人非但无法成为汉家的利益共同体、共同维护者,反而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而且还是手握庞大资源、财富、人脉,且极具社会地位的不稳定因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