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凡事都有两面性 (第2/3页)
匈奴人明确要避战、要转移战略重心时起,长安朝堂内外,就已经进入了一场稍显煎熬的猜测,或者说是政治预判。
预判的内容,自然是汉家未来的方向,以及天子刘荣针对汉家,所作出的未来规划。
是咬着匈奴人不放,继续在幕南地区搞文章,逼匈奴人狗急跳墙?
还是和匈奴人慢慢磨、慢慢熬,看谁能先熬死谁?
亦或者,先把匈奴人放一放,趁着匈奴人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找汉家麻烦的战略空间,把其他的问题解决一下?
比如南方的赵佗,亦或是关东,那几家还并未完全被剔除爪牙,彻底失去对长安朝堂中央的威胁,仍有余力祸乱关东的宗亲诸侯之类?
这种种可能性,均一一对应着朝堂内外的公侯大臣,元勋贵戚们,所可能采取的发展策略,以及偏重。
刘荣如果选择第一种,即:死咬着匈奴人不放,简单巩固一下到手的高阙防线,便沿河套发兵北上,出高阙而望幕南;
那么,朝堂内外的朝臣百官,就要将‘公务’方面的侧重点,往军事方面进行倾斜。
什么水渠,什么道路,什么民生民计、休养生息,都先放一放;
能使唤的人,能动用的钱,尽量多搞几把剑、几柄弓,亦或是戈、矛,箭矢出来,优先供应前线部队的物资辎重。
咬咬牙,把幕南啃下来,把匈奴单于庭给撕碎,将匈奴人赶去漠北吃沙子,再来谈水利道路、民生民计不迟。
与此同时,作为官僚系统金字塔尖的一批人,朝臣百官也能凭借这个信息差,在‘规则允许’的范畴之内,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顺带为自己谋求些许私利。
——要打仗了,尤其还是在草原打仗,后勤补给难度巨大,总归是缺人的吧?
少府内帑、主爵都尉再怎么财大气粗,也总有无法面面俱到,百密一疏的时候吧?
总有什么不起眼的物资,是少府内帑、主爵都尉都意外没储备足量的吧?
再不济,退一万步来讲——幕南要打仗,朝堂大概率会派哪支野战军出征,总归是能得到内幕消息的吧?
得了消息,再动用人脉运作一番,塞几个亲戚子侄进那支部队,然后在幕南挣回一份武功勋,总不会有人能挑的出毛病吗?
朝臣百官如此,功侯贵戚那就更不必赘述了。
朝臣百官谋私利,起码还得‘优先为宗庙社稷做贡献,牟利只能是顺带’,实在求不得,只为国家做贡献也不是不行——好歹赚个好名声。
但功侯贵戚二世祖们,可不跟你讲这么多。
什么体面不体面、名声不名声的,早就被这些个二世祖们,给丢去九霄云外了。
——真当‘纨绔子弟’四个字,是说着玩儿的不成?
到了能谋求私利的时候,别说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哪怕是挖国家墙脚,只要风险别太大——甚至只要是‘有机会不被逮’,他们也是眼皮都不眨一下。
想当年,刘荣皇长子之身,亲自主持平抑关中粮价,来作为自己能否获立为储的最后一次大考;
结果怎么着?
这帮蠢货,为了那百八十万钱,三五万石粮食,不也是毫不迟疑的,把即将搬进太子宫的刘荣给得罪死了?
后来东窗事发,刘荣要提刀见血了,这帮人又恬不知耻的站出来,说是只要刘荣放他们一马,他们就愿意支持刘荣做太子。
呵;
说得好像刘荣的太子储君,是他们这些个二世祖颁诏册立似的……
言归正传。
事实上,对于这些贵族二世祖们‘谋私利’的举动,汉家的历代天子——包括刘荣之内,其实并非是完全排斥的。
因为正如上文中,提到朝臣百官谋求私利一样:谋私利,本质上并不和国家利益完全冲突。
或者应该说,谋求个人利益,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
有通过损害国家利益,来‘劫国济己’的;
有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不为国家做贡献,单纯只是充实腰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