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89章 妙,妙极

第589章 妙,妙极

    第589章 妙,妙极 (第3/3页)

民,亦或是西南诸夷、朝鲜半岛的某个政权,那赵佗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这些话的真实性。

    真的假的哦?

    别是哄我去帝号,然后再偷袭我吧?

    不行,我得想想,至少也得观望观望,实在不行了,再不听话就要国破家亡了,再按他们说的来……

    但这些话是汉家派去的官方使者说的,赵佗就不会再去想这些了。

    而是会直接以‘这些都是真的’作为前提,去考虑接受汉家的条件与否,对自己带来的利弊。

    最终,认为南越无法抵抗汉家的武力征讨,且勉强能接受臣服汉室,受封‘南越武王’这一结果的赵佗,选择遵从汉家的要求,去帝号,臣汉室,从原先不受认可,没有半点合法性的南越武帝,摇身一变为汉室官方认可并敕封的南越武王。

    为什么?

    在陆贾提出汉家的条件,并承诺汉家会给出对应的回报时,赵佗为什么不怀疑汉家是否在撒谎?

    因为同为华夏人、诸夏之民,赵佗非常清楚:华夏文明,讲究的是一个‘君无戏言’,讲究的是‘诏令不得夕改’;

    华夏帝王口含天宪,言出法随。

    他敢说,那就肯定会做。

    他会自己约束自己‘别撒谎’‘别哄人’,你根本不需要担心他所说的话得真实性,只需要考虑他的提议,对你而言利弊几何即可。

    这,便是华夏文明的国家信誉与形象,为汉家所带来的好处,最为直观的体现。

    ——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效率,坦诚程度,以及最起码的信任度。

    如果连这点信任度都没有——连对方说话算不算话都无法确定,那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除了双方使团各自公费旅游外,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

    至于朝鲜半岛,刘荣利用汉家的国家信用,就稍微有点难度了。

    没办法;

    当年,芥子朝鲜是收留逆贼卫满不假。

    但芥子朝鲜臣服汉室,向汉室朝贡,并得到汉室庇护,也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当年,卫满鸠占鹊巢,颠覆芥子朝鲜政权的时候,作为宗主国的汉家却袖手旁观,就多少有些没履行好宗主国、老大哥之职责的意味了。

    ——虽然彼时,汉家自己都被此起彼伏的异姓诸侯之乱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他顾;

    虽然芥子朝鲜有错在先,更是自作自受,上演了一出政权层面的农夫与蛇;

    纵是千般万般,汉家作为宗主国,接受芥子朝鲜朝贡,却没能庇佑芥子朝鲜宗庙,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句话的内在逻辑,便是信用的建立无比困难且漫长,而信誉的破坏却是眨眼之间。

    守信十次,失信一次,和直接失信一次,都是‘不守信用’。

    放在如今汉室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卫满颠覆芥子朝鲜,汉家违背了‘庇佑附属国’的政治承诺,成为了朝鲜半岛普遍认同的失信人。

    现如今,刘荣再跑去朝鲜半岛,说汉家如何如何守信用,如何如何正义、如何如何师出有名,都很难再让当地土著政权信服。

    再加上有卫满朝鲜这个铁杆的反叛分子、不稳定因素,更是极大加深了汉室,在朝鲜半岛各政权认知中的负面形象。

    要想扭转这样的负面形象,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便是笨办法——大厦已经轰然倒塌,那就从头再来,一块砖一块砖的重新垒。

    第二种,则是稍微取巧一些的办法:创造热点事件。

    汉家的国家形象,不是因为芥子朝鲜的灭亡,而在朝鲜半岛‘声名扫地’的吗?

    那就制造出一件和当年,芥子朝鲜灭亡同样轰动性的事件出来,通过‘恶疾当用猛药’的逻辑,来强行扭转汉家在朝鲜半岛的形象。

    比如,让芥子朝鲜复国;

    顺带着,把卫满朝鲜覆灭。

    亦或者,是从政治层面,为当年之事做出官方定性,来给朝鲜半岛一个交代:当年,卫满鸠占鹊巢,颠覆芥子朝鲜时,汉家为什么没有出手。

    这种独属于华夏文明——至少只属于华夏封建王朝,绝非其他文明封建时期所能用的政治手段,无疑是妙趣无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