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87章 不难办

第587章 不难办

    第587章 不难办 (第3/3页)

年的渔期,都会成为朝鲜居民的烦恼。

    ——存是存不住的,那要不,使劲儿吃,多吃一点算一点?

    但凡挨过饿的人,都不会觉得这种做法高明。

    因为胃口大小,是会变的。

    一个人,如果每顿都吃不饱,那胃口就会越来越小;

    反之,如果一段时间内,一个人顿顿都吃饱,甚至吃撑,那胃口就会迅速被撑大。

    这也就是说,如果朝鲜居民,在每年的渔期胡吃海塞,那他们被撑大的胃口,就会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物资稀缺期——尤其是凛冬季节无比难熬。

    所以,每年渔期,哪怕能打上来再多的鱼,他们也不敢吃太多、吃太饱;

    仅仅只是度过不需要为食物担心的一个多月幸福时光,然后就要对这河滩上,因无法储存而腐烂变质的鱼肉、鱼干长吁短叹。

    然后,便又是大半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以及一个几乎无法获取食物的腊月凛冬。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华夏农民考虑的、挂在嘴边的,是‘今年光景如何,明年光景如何,往后几年如何’;

    草原游牧之民思考的,则是春天如何、夏天如何,秋天牛羊没长膘,要想度过冬天,只怕是要去找汉人抢掠一番。

    而朝鲜半岛的渔猎文明,则只考虑,也只能考虑: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如果今天明天都没吃的,后天是不是就要饿死了……

    就这么一群人,就这么一块地方,你说你要通知他们?

    他们还真不一定会反抗。

    因为你哪怕统治他们的‘一生’,都未必能统治三五天;

    哪怕你要统治他们全家,也不一定能统治一整个季节。

    在这片土地上,饿死,就像在华夏大地的战场上有人战死,草原的冬天有人冻死——随处可见,稀松平常。

    明白了这一切,再回过头,看刘荣对朝鲜半岛的评价,也就不会再有人觉得奇怪了。

    ——这片土地,是华夏文明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未服之地,未化之民’。

    对于这样的土地,华夏文明古往今来的应对方式,都始终不是下下策的奴役;

    而是先进行文化沁润,以求文化融合。

    这一进程,短则数十年,长则上百乃至数百年。

    待其文化融合,与华夏文明、华夏之民一般无二,再去补上最后一道手续:武力征讨或政治兼并,便算是尽了全功。

    只不过,这都是以当代人——以秦汉‘当地人’的思维逻辑,才能得出的结论。

    当年,初次见到朝鲜半岛的居民时,刘荣得出如此结论,其实是类似于‘父皇必定会这么认为’的判断。

    而到了自己掌汉家大权,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作为穿越者,后世来客,刘荣知道类似的状况,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

    先打下来;

    然后在统治的基础下,进行填鸭式的文化交融。

    在先文化沁润、交融,然后兼并的方式,或者说是路线当中,最后的兼并,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临门一脚。

    而在先征服,在文化交融的这个路线上,征服、兼并的过程,却变得尤为重要。

    征服、兼并的过程是否温和,方式是否妥当,手段是否恰到好处,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文化沁润、融合是否顺利,是否能提高速率。

    这些事,若是让这个时代的土著皇帝、土著官员去办,那无疑是要出岔子的。

    ——毕竟在这个时代的华夏之民眼中,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汉人,和野人。

    北方蛮夷也好,南方百越也罢,亦或是朝鲜半岛、西南诸夷——在这个时代的华夏文明看来,都是野人。

    按照华夏文明如今的逻辑,没有得到诸夏文化熏陶的,那就是未化之民,也就是没开智的野人。

    让这么一群人,去操办‘和平统一’‘解方朝鲜半岛’之类的事,显然是不科学的。

    但对于刘荣而言,这件事,却是极为好办。

    至少不难办。

    完美解决朝鲜半岛的办法,刘荣有九种。

    九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