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不难办 (第2/3页)
是在赌。
朝鲜半岛的民众,就像是家家户户,都仰仗着一个赌徒,在每天早晨出发去赌场,看能不能嬴一天的生存物资回来。
虽然,他们穷的已经没有东西输了,这场赌博本就是无本儿买卖,根本不存在‘输’这个可能,顶多就只是‘不赢’;
但当这场赌局的结果,是与整个家庭的生存直接挂钩时,不赢,本身就已经非常残酷了。
尤其这样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常态。
——你们家的男人,不是只有今天需要去赌这么一场;
也不是只有你们家的男人,需要每天去赌这么一场。
而是所有的家庭,都需要让自己最优秀的劳动力,去进行这一场胜负不明的赌局。
这样的生活方式,本质上,已经和靠真正的赌博生存,没有本质上的差距了。
而在这样一套朝不保夕,人们连下一顿饭都无法确定能不能吃到、五天后的太阳都不知道能否看得见的文明体系之下,任何一项需要‘长期布局’的事务,都是不现实的。
华夏农耕文明,能靠储备粮食扛过接连数年的灾荒,所以能享国数百年;
草原游牧文明有畜牧业为根本,有武力抢掠作为补充,也同样能形成维序数十年的帝国,以及流传数百年的文明秩序。
但在朝鲜半岛,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因为这片土地上的被统治者,根本没有‘明年如何如何,后年如何如何,五年后、十年后如何,儿子、孙子如何’的长远视角。
根本就没这个条件。
在这片土地上,与其让一个民众思考文明的未来,还不如让他好好考虑考虑:明天如果在河里扎到鱼了,要不要拿去和邻居换一顿兔肉。
毕竟过去这大半年,这家人一直都在吃鱼,根本吃不到其他任何东西。
他们却也足够幸运。
因为他们有鱼吃,他们活过了过去大半年。
同样的大半年时间里,又不知道多少人,因为没有鱼吃而活活饿死……
而且,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所面临的,不单单是物资紧缺、极难获取的问题;
还有物资获取不均衡,且无法长期储存的问题。
以华夏农耕文明为例。
农民春天播种,春、夏、秋三季耕作,于中秋之后收获。
收获的粮食,是卖给粮商换成钱也好,存在自家的粮仓也罢——总归是能存得住。
今年秋收收获的粮食,可以一直存到来年秋收,也就是未来的一年时间,都可以一点点拿出来吃。
只要储藏得当,在未来的一年当中,这些粮食只会被吃完,却并不会变质。
而粮商、贵族,还有官方部门,更是可以将某一年获得的粮食,储存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备不时之需。
粮商们可以在粮价低的时候屯着,等粮价上去了再拿出来卖;
贵族们可以在粮价低时,把自己的粮食藏起来,从市面上买粮食吃,等粮价上去了,再把自己的粮食大半卖出,剩下小半自用。
官方可以在丰年购入粮食存着,灾年放粮赈灾……
等等。
主打的就是一个储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
草原游牧民族,在这方面做得差一些,但也还算可圈可点。
——夏秋两季,尤其是秋季,牛羊下的奶多,就多存点奶酪用于过冬。
虽然无法像汉人存粮食一样,动不动存好几年,但好歹也能想办法熬过冬天。
但存在于朝鲜半岛的渔猎文明,却是旱的时候旱死,涝的时候涝死。
每一年的渔期,朝鲜半岛的居民们,都能轻而易举的,获得远高于自身需求的鱼类资源。
但渔期极短,往往只有一两个月,短的时候甚至不到一个月。
所以,每当渔期到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渔期就要结束的当地居民,便要拼了命的抓鱼。
只是抓归抓,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鱼类肉食本身就更容易滋生细菌、更容易变质,再加上如今的朝鲜半岛,正处于比游牧文明都跟落后的愚昧阶段,就更枉论食物储存技术。
这就使得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