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85章 也许真是这样

第585章 也许真是这样

    第585章 也许真是这样 (第3/3页)

    至于以后,这些人是从外向内,发起针对汉室朝堂中央的叛乱,还是对外开拓,亦或是学赵佗割据自立,占山为王——刘荣不在乎。

    把肉扒拉进锅里,是刘荣的首要目的。

    至于这肉最终,是烂在锅里,还是被分食,更甚是毒死汉家,刘荣都不在乎。

    ——事实上,相较于寻常的土著皇帝,刘荣这个穿越者最大的不同,便是对‘家天下’‘我汉家’的概念看的没那么高。

    土著皇帝如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以及先孝景皇帝刘启,在关乎国家的大事面前,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我老刘家的天下如何如何’‘我老刘家的社稷如何如何’。

    至于诸夏、华夏这个概念——不能怪他们没有,而是这个时代,整个蓝星都几乎没有任何一支文明,真正诞生民族意识。

    也就是华夏文明模模糊糊间,提出了‘华夷之防’这一原始版本的民族意识觉醒,甚至仅仅只是征兆、预兆。

    但刘荣却不同。

    虽然这具身体是刘氏宗亲,自己也确实是老刘家的天子,但在刘荣认知中的重要性排序中,老刘家,永远都是摆在第二位的。

    摆在第一位的,是诸夏,是华夏。

    简而言之便是:如果有一种措施,能让华夏文明受益匪浅,却会导致老刘家的‘家天下’损失惨重,甚至宗庙倾覆,那刘荣是绝对会认真考虑的。

    而且之所以是‘考虑’,而非直接采取这一措施,也绝不是因为此举伤害了老刘家、伤害了汉家,而是考虑这个举措的必要性和风险。

    如果无风险,有必要,对华夏文明百利而无一害,那刘荣丝毫不介意自己,成为汉家的亡国之君。

    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下的状况,也是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措施,值得刘荣以葬送刘汉王朝为代价,来为华夏文明谋求长远利益。

    言归正传。

    先帝元年,先帝老爷子召内外诸侯藩王入朝觐见,重点都放在了关东宗亲诸侯身上。

    刘荣却注意到了彼时,应召入朝觐见的朝鲜诸国的使团,甚至是国军本人。

    ——比如,朝鲜半岛诸多零散政权中,对汉家最恭顺、最友好的真番国,便是国君亲自来到长安。

    另外,还有马韩、高句丽等几国的国君,原本也打算亲自过来,却碍于半岛与大陆板块的连接处,几乎全都被卫满朝鲜所占据;

    得知这些国家的国君,打算去长安觐见汉天子,卫满朝鲜自然是从中作梗,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不让去。

    真番王能顺利抵达长安,都还是因为真番国太小、太穷,真番王和寻常的朝鲜土著没什么两样;

    ——都是穿的破破烂烂,瘦的皮包骨头的,搞得卫满朝鲜想拦,都无法甄别出这位货真价实的真番王,或者说是‘汉真番君’。

    至于卫满朝鲜为什么会甄别,而不是无差别扣留、阻拦各国使团,则是因为卫满朝鲜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都不抗拒和华夏中原通商。

    没办法;

    和贫瘠的草原一样,朝鲜半岛的物资,也同样无比稀缺。

    虽然有接连燕东地区的黑土地,但都是常年冻土,哪怕丢给当今汉室都种不明白,更别提当地那些还在穿动物皮毛,使用石器、骨器的‘史前人类’了。

    当年那一番经历,让刘荣印象深刻。

    因为刘荣发现,凡是从朝鲜半岛走出来的人,无论是国君还是使者,无论是官员、贵族,还是随从奴隶,都是从上到下、由内而外透露出个‘穷’字儿。

    贵族和奴隶唯一的区别,便是奴隶身上,都是看不出原本颜色,甚至看不出材质以及原本款式的布片;

    往宣室殿一战,俨然一副如假包换的乞儿打扮!

    而贵族,也不过是身着一件勉强看得出原本颜色,以及大概能看出衣服模样的奇装异服,并在脸上涂抹各种白色颜料。

    画的人不人,鬼不鬼的,还说这是他们最崇高的礼仪,只有在面见最尊贵的客人时,才舍得把这些‘珍贵’的颜料往脸上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