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第2/3页)
为如此,袁绍性格的形成也深受其影响。
当一个人无法改变或解决现实问题时,就很容易在感情上出现挫折感,也就是自卑情结,这种感觉让人时刻感觉紧张,为了缓和这种紧张感,则需要人在其他方面争取优越性以补偿内心的不安。袁绍正是以不断的造名为自己争取优越感,《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说:“(袁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三国志集解》引周寿昌说:
“绍为庶出,此必其嫡母也。然汉臣久不服亲丧,绍为母服三年丧,又能追行父服,此正绍少年养名之时也。”
袁绍不仅利用行孝养名,他为摆脱家庭出身的不利影响,是做了很多事情来掩饰的,他通过想方设法结识当时知名之士,同时,广交青年俊杰,借此来为自己的身价增加资本。他利用反对宦官的行动来展示政治爱恶,标明与士人同伍的倾向。他不仅好游侠,而且能折节下士,这也正促使袁绍有别于袁术等其他士族,不断积蓄社会资本,从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这就使得袁绍更能得到人心。在这一点上,曹操与袁绍有着惊人的相似。为得到当时士人的认可,曹操也经常拜访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如《后汉书桥玄传》记载,
“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桥)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世语》说:
“(桥)玄谓太祖(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
而许劭为曹操作了一个人们熟知的评语,即“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正是这些社会名士的评价和热捧,使曹操引起了当时士大夫集团的普遍注意,这给曹操带来了政治上的一些利益,使众多社会贤达投奔曹操,壮大了曹操的势力及社会影响。
袁绍及曹操在家中是压抑的,家庭环境带来的自卑感,使他们只能把矛头转向外界发泄情绪,他们希望在外界有所作为来赢得社会地位,赢得尊重和重视。尽管如此,袁绍和曹操还是有区别的,虽然说袁绍为庶出,但相对于曹操其家世具有一定的优越感,由此使他对外界的变化缺乏敏锐感。在袁绍对待曹操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分析,在袁绍眼中,与宦官出身的曹操相比,他认定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曹操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宦官出身的曹操不会有很大作为,所以他根本不会认真的对待曹操。
而曹操却利用袁绍的这种心理、借助袁绍力量在袁绍身边不断成长壮大,但并未引起袁绍重视,这可以理解为袁绍过分强调家世,而不能对战争形势作出正确分析的原因。在官渡之战的备战阶段,袁绍的谋士便为其提供了良策,但袁绍未听取,不仅如此,在整个官渡之战过程中袁绍也有数次机会挽回战局,如果袁绍能够慎重考虑或是在战术上及用人上稍有变通,就不会让曹操胜利或是让曹操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