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 > 第176章 策略

第176章 策略

    第176章 策略 (第1/3页)

    赏罚为军中要务。

    一支军队想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孙子兵法》就开篇明义,提出了七情、五事,所谓的五事,就是指道、天、地、将、法;所谓的七情,指的就是根据五事而具体考虑的七个问题: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他认为只要从这七个问题加以考察,就可以以此知胜负矣。而在孙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论述中,赏罚与军法问题就占了五事之一、七情之二,足以见得赏罚与军法在军队之中的重要地位。

    类似的论述还有许多,在此仅举几例。如在先秦时期,军事家吴起在回答兵何以为胜的问题时,也明确强调,不在众因为:若法令不行,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管子·法法》: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

    《商君书·画策》: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先秦以后,历代兵家莫不强调法令必行、赏罚必信对于治军的极端重要性。如北宋名将狄青一生的治兵方略就三点: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将明赏罚作为治兵的最主要之点,这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厉行赏罚的主要作用就是赏勇罚怯,提高士气。

    关于通过严明赏罚提高士气以取得战争胜利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秦国。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原本是一个军力并不强大的国家,在秦厉公到秦出子的几代国君之时,实际上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正如《史记·秦本纪》中所描绘的那样,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却一跃成为最大的军事强国,形成了齐之技击不可遏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的局面。

    强大的秦军在秦始皇的指挥下,最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一统天下,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历代史家都一致认为,秦国奖励军功的军功爵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秦国军功爵制的基本精神就是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无论何人,只要杀敌立功,就可以被赐予一定级别的爵位或得到一定的奖赏,官爵之迁与斩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