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 第0008章港务处的茶道

第0008章港务处的茶道

    第0008章港务处的茶道 (第3/3页)

在夜空中绽放,子弹在水面上激起一串串涟漪。林默涵想起八年前离开南京时,母亲站在码头喊“活着回来“,此刻这句话像温暖的潮水包裹着他。

    当“大福“号渔船的轮廓出现在晨雾中时,林默涵的体力已经接近极限。他举起那支“美孚“牙膏,对着渔船亮起手电筒——三短两长的摩斯电码在海面上跳动。这是他在台湾发出的最后一组信号,也是“海燕“计划的终点。

    甲板上突然亮起回应的灯光,同样是“三短两长“。林默涵笑了,他知道那是默远。弟弟终究还是违背了“不准参与一线行动“的命令,亲自驾船来接他了。

    爬上渔船的瞬间,林默涵瘫倒在甲板上。默远跪在他身边,用匕首撬开牙膏管,胶卷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哥,我们成功了。“弟弟的声音带着哭腔,左眼的纱布又渗出了血。

    林默涵握住弟弟缠着绷带的手,掌心的温度融化了八年的分离。远处,美军舰队的演习已经开始,爆炸声在海峡上空回荡。他想起老方常说的那句话:“我们的事业在黑暗中进行,但终将迎来光明。“此刻,这句话正在晨光中缓缓展开。

    海燕归巢

    1953年6月15日清晨,厦门港的潮水带着熟悉的闽江口气息漫过滩涂。林默涵趴在渔船底部的水柜里,听着甲板上解放军战士的脚步声。这个姿势他保持了七个小时,腰椎的旧伤隐隐作痛——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被炮弹震伤的部位,阴雨天总会提醒他那些埋在记忆深处的日子。

    “陈同志,安全了。“水柜盖被掀开时,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一个穿着海军制服的年轻人伸出手,领章上的五角星在晨光中闪闪发亮。林默涵握住那只温暖的手,突然想起1938年在延安,第一次见到老方时,那位老党员也是这样握住他的手:“欢迎回家,同志。“

    上岸后的第一顿早餐是白粥配萝卜干。林默涵小口啜饮着热粥,眼泪却不争气地掉在碗里。这是他五年来第一次吃到没有掺沙子的米饭,也是第一次不必在吃饭时警惕周围的动静。负责接待的同志递给他一条毛巾,轻声说:“慢慢吃,这里是自己的地方了。“

    胶卷冲洗在海军基地的暗房里进行。当布防图的影像出现在相纸上时,几位军官同时倒吸冷气——图上不仅标注了美军第七舰队的锚地位置,还有反潜网的声波频率和鱼雷发射管的具体参数。“这些数据能让我们的潜艇在海峡来去自如。“一位佩戴少将军衔的军官激动地说。

    汇报工作时,林默涵详细讲述了潜伏台湾的经历。提到赵大海时,他特意说明:“虽然他是保密局的人,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帮助我们。“这句话让会议室陷入沉默,最后那位海军少将说:“在特殊战场上,敌人和朋友的界限往往很模糊。“

    傍晚的厦门海滩,林默涵坐在礁石上,看着归航的渔船在暮色中连成灯的河流。默远的信放在膝头,弟弟在信里说已经安全返回台北,正在筹备新的联络站。“哥,你常说我们是海燕,注定要在暴风雨中飞翔。“信的结尾写道,“等全国解放那天,我想和你一起回南京,看看中山陵的雪松。“

    风吹过海峡,带着台湾岛的气息。林默涵将信叠成纸船,轻轻放进海水里。纸船载着兄弟俩的约定,在暮色中漂向远方。他知道,在看不见的战线上,还有无数像默远这样的年轻人,正带着信念在黑暗中前行。

    远处的军营响起熄灯号。林默涵站起身,对着台湾的方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这个礼敬给牺牲的老方,敬给潜伏在敌人心脏的默远,也敬给所有在“海燕计划“中献出生命的无名英雄。

    回到宿舍时,桌上放着一套新的军装和一张调令——他被任命为海军情报处参谋,负责分析从台湾传回的军事情报。窗外,月光照亮墙上的标语:“一定要拿回宝岛“。林默涵抚摸着标语上的字迹,想起老方临终前的嘱托:“我们这代人没能看到统一,你们一定要完成这个使命。“

    夜深了,厦门岛沉浸在寂静中。林默涵铺开信纸,在台灯下写道:“亲爱的母亲,我已安全抵达大陆。您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写到这里,他再也忍不住,趴在桌上失声痛哭。八年潜伏生涯积压的恐惧、思念和委屈,在这一刻全部化作滚烫的泪水。

    窗外的月光温柔地洒在信纸上,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林默涵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等台湾解放那天,我一定带着默远回家,在您坟前磕三个响头......“

    远处的海面上,灯塔的光束在夜空中划出金色的轨迹,像在为那些仍在黑暗中航行的“海燕“指引方向。林默涵知道,只要还有一个党员潜伏在敌人心脏,“海燕“的使命就不会结束。而他和弟弟,将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继续书写属于红党人的忠诚与信仰。

    港务处的茶道

    高雄港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林默涵已经站在墨海贸易行二楼的办公室窗前。望远镜里,左营军港的灰色舰影正缓缓移动,像一群蛰伏的钢铁巨兽。他轻轻转动旋钮,将焦距对准码头工人肩上的号子灯——三短两长的闪烁,是“老渔夫“传来的安全信号。

    “沈先生,港务处的王秘书来电话,说张处长请您今晚去家里吃便饭。“伙计阿忠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观察。林默涵放下望远镜,镜片在晨光中映出他金丝眼镜后的锐利眼神。三天前递交的申请终于有了回音,这场鸿门宴注定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从紫檀木抽屉里取出锦盒,里面躺着一套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茶具。这是组织特意从香港古董商手中收购的“敲门砖“,价值足够在高雄盐埕区买下半条街的铺面。手指抚过温润的瓷面,他想起临行前首长的嘱咐:“在敌人心脏跳舞,既要踩准节奏,又不能露出破绽。“

    傍晚六点,黑色福特轿车停在港务处长张启泰的日式庭院外。林默涵提着茶具礼盒,用闽南语向开门的佣人问好:“劳烦通报,墨海贸易行沈墨来访。“庭院里的柚子树沙沙作响,几只麻雀惊飞而起,掠过挂着“忠孝传家“匾额的门楣。

    张启泰穿着丝绸长衫坐在榻榻米上,手指间夹着雪茄。这位留日归来的处长显然对茶道颇有研究,看到青花茶具时眼睛亮了亮,却不动声色地用日语寒暄:“沈君从日本回来多久了?“

    “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归国,“林默涵熟练地跪坐在榻榻米上,开始温杯烫盏,“在早稻田读书时,常去浅草寺附近的茶寮,对茶道略知皮毛。“他的动作行云流水,茶筅搅动茶汤的姿态带着刻意练习过的优雅。

    张启泰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他的手。当茶匙在茶碗边缘轻敲三下时,这位港务处长突然笑了:“沈君的点前手法,倒像是跟木村流的传人学的。“

    “处长好眼力,“林默涵将抹茶碗顺时针转三圈半递过去,“大学时确实受教于木村宗慎先生。“他知道这是关键的试探——木村流茶道特有的“三转半“手法,是组织特意为他准备的身份注脚。

    酒过三巡,张启泰的手指在茶具上摩挲:“沈君的贸易行想做蔗糖出口?现在高雄港的泊位可紧张得很。“

    “所以才来叨扰处长,“林默涵往他酒杯里添酒,闽南语说得愈发流利,“听闻下个月有三艘挪威货轮要靠港,若是能优先装卸......“

    “优先?“张启泰冷笑一声,吐出烟圈,“现在军用品运输都排到下个月了,你让我怎么优先?“他突然压低声音,“上周海关刚抓了个**,就藏在糖仓里,用蔗糖包传递情报。“

    林默涵的心脏骤然收紧,脸上却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处长说笑了,我沈墨是生意人,只懂赚钱,不懂那些政治把戏。“他拿起茶壶续水,壶嘴倾斜的角度恰到好处,在榻榻米上形成微型的摩斯密码——这是给窗外可能存在的同志的安全信号。

    张启泰盯着他的眼睛:“听说沈君和警备司令部的李参谋关系不错?“

    “只是生意往来,“林默涵从皮夹里抽出照片,“上周李参谋伉俪还来店里选购洋货,说要寄给台北的亲戚。“照片上,他与穿着军装的“李参谋“并肩而立,背景是墨海贸易行的柜台——这张由组织伪造的合影,耗费了香港地下党三个月的时间。

    当林默涵告辞时,那套青花茶具已经摆在了张启泰的博古架上。轿车驶过高雄港的防波堤,他从后视镜里看到张府二楼的灯光亮了又灭——三短一长,这是他在茶席间用茶杯摆放位置传递的情报:港务处长已初步被策反。

    回到贸易行时,陈明月正坐在灯下核对单据。这位名义上的“沈太太“今天穿了件月白色旗袍,发髻里的铜簪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都处理好了?“她头也不抬地问,钢笔在货运单上划出流畅的线条。

    林默涵从她手中接过单据,目光扫过“货物重量:3572吨“的字样。这个数字经过加密处理,实际代表左营军港停泊的驱逐舰数量。他从书架上抽出《唐诗三百首》,夹在书页间的女儿照片已经微微泛黄。六年前抱着晓棠在南京玄武湖拍的这张照片,如今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明天把单据寄给香港的兴隆行,“他轻声说,“用红色火漆封口。“

    陈明月点点头,将铜簪从发髻中取出。簪头旋开,露出里面空心的管腔——这是用来存放微型胶卷的地方。“张启泰有个在左营军港当副官的侄子,“她突然说,“我从菜市场王婆那里打听到的,他每周三下午会去明星咖啡馆喝咖啡。“

    林默涵心中一动。这正是他需要的突破口。窗外,高雄港的灯塔开始闪烁,光柱刺破夜幕,在海面上划出巨大的扇形。他想起临行前女儿稚嫩的声音:“爸爸什么时候回家?“现在,他终于有了答案——当所有灯塔都为同一面国旗亮起时。

    凌晨三点,阁楼的发报机发出轻微的蜂鸣。林默涵戴着耳机,手指在电键上跳跃。摩斯电码通过电离层传向北方,像一只穿越海峡的海燕:“已与港务处长建立联系,首次情报将于三日内发出。建议派人与左营军港张副官接触。“

    电键声停了,他从抽屉里取出安眠药瓶——这是模仿张启泰的习惯准备的道具。瓶底贴着一张极薄的微缩胶卷,里面是高雄港未来一个月的军品运输 schedule。明天,这瓶药将“不小心“遗落在港务处的办公室,完成他在台湾的第一次情报传递。

    窗外的海风带着咸腥味钻进阁楼,吹动桌上的《唐诗三百首》哗哗作响。书页停在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林默涵用指尖轻轻拂过“家书“二字,仿佛能触到女儿温热的脸颊。在这个白色恐怖笼罩的孤岛上,他知道自己不仅在为国家战斗,更为了让所有像晓棠一样的孩子,能在和平的阳光下长大。

    天快亮时,他才躺在地板上的简易床铺上。隔壁房间传来陈明月均匀的呼吸声,这个比他小七岁的姑娘,正用青春和生命掩护着他的使命。月光透过木窗棂照进来,在两人之间划出一道无形的楚河汉界。林默涵想起她白天说的话,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或许,在这片孤独的海面上,他并不完全是孤身一人。

    高雄港的汽笛声再次响起,悠长而苍凉。新的一天开始了,而海燕的使命,才刚刚展开翅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