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重生明末再造华夏 > 第一卷 第21章 组建乡勇团练

第一卷 第21章 组建乡勇团练

    第一卷 第21章 组建乡勇团练 (第3/3页)

的庄园场地仍跟白天里一样如火如荼,遍地篝火熊熊,火光映空,这些火堆一是给睡觉的难民取暖的,二是照明的,大批的工匠和难民工人正在连夜干着活,因为夏华招募的工匠是分为昼夜两班的,难民工人们也被分为昼夜干活的两批,从而让整个工程夜以继日地进行,以此缩短工期。

    虽然这么做要花更多的钱,但时间更宝贵。

    夏华的住处,夏华和曲吉东、翁永祥、杨宁几人商议着团练乡勇的武器装备问题。

    他们本就是军人出身,在这件事上自然是胸有成竹、轻车熟路。

    这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也是一门大学问。

    明朝在战争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正处于冷热兵器的交替期,在明朝,历史悠久的冷兵器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同时,新生的热兵器开始崭露头角、发展势头迅猛。在冷热兵器之间如何掌握平衡、取长补短,是个很重大的课题。一味发展热兵器、完全抛弃冷兵器,那是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重视冷兵器、轻视热兵器,又是抱残守缺。

    这个时代,冷兵器就像一匹成年的狼,热兵器就像一头幼年的虎,狼正处于战斗力巅峰状态,虎还没长大,在很多时候打不过狼,但它一旦长大,必会取代狼成为百兽之王。

    夏华的团练目前还做不到全面普及火器,自己做,暂时没那条件,买,跟谁买?南京的南明朝廷肯定不会卖,那些军阀也许会卖,但从他们那里肯定买不到好货。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夏华的团练眼下先要搞好冷兵器。

    冷兵器里,刀枪是近身作战的,弓弩是远程攻击的,无疑,远程攻击肯定优于近身作战,但是,制作一把强弓起码需要两年,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起码需要三年,这太慢了,与其慢慢制作强弓、训练弓箭手,还不如等以后有条件了制造火枪、训练火枪手。

    与弓相比,弩的上手易用程度、精准性、杀伤力超过弓,但制作成本比弓高得多,射速也不如弓,弩的射速一般只有弓的三四分之一,战场上用弩不如用弓。

    弓弩只有少数人使用,组建不了弓弩手部队,夏华的团练只能在近战冷兵器上狠下功夫。

    近战冷兵器种类非常多,俗话说“十八般兵器”,实际远不止十八种,但是,后世网上有句话说得好,“兵器越怪,死得越快”,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那些五花八门、奇形怪状、脑洞大开的冷兵器绝大部分没有实战价值。冷兵器跟火器一样,都讲究制式化,装备的种类越多,越拉低军队的战斗力。

    大明军神戚公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道:“马上惟利轻捷锋芒,他如斧、钺、锤、挝、大刀、钩镰之类,胆大艺精能独马出入阵中者间或有之,不可以教队兵,不可堂堂当大敌也”,又道:“又有飞标、毒弩、枪、刀、戈、戟等名不一,皆可俾素习精熟者间或用之,不可以齐大队,为堂堂阵也”。

    戚公的这几句话总结得非常清楚,那些极有个性、或很拉风或很酷的兵器都不适合普及装备给士兵们,一来华而不实,二来想要用好这些“非主流”兵器,必须是“胆大艺精”者,可世上哪有那么多天生神力的奇人异士?装备这些怪兵器的军人要么是军官将领,要么就是百里挑一的精锐、军中的特种兵,不能把他们的个性化装备跟普及全军的制式装备同日而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