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1章 组建乡勇团练 (第2/3页)
。”
“哪儿人?”
“山东青州。”
“以前是干啥的?会做什么?”
“漆匠。”
“漆匠?不错,是门手艺,可以靠这个做工赚到更多的粮食,还会有工钱。”...
“叫什么名?”
“王阿牛。”
“哪儿人?”
“河南开封。”
“以前是干啥的?会做什么?”
“俺是种田的,只会耕地。”
“这是你家人?”
“是,这是俺娘,这是俺婆娘,这是俺的两个娃。”
“你多大了?”
“二十四。”
“唔,王阿牛,你愿意报名乡勇团练吗?”
“乡勇团练是啥?”
“呵呵,你看我们这里啊,这么多人住着,外地兵荒马乱的,保不齐哪天就有土匪强盗流寇甚至鞑子打过来,到时候怎么办?要么任人宰割,要么再次逃跑继续当难民,这都不行,夏公子打算招募你这样的年轻力壮的汉子,分发武器,每天操练,组成行伍,保护这个庄园,这就是乡勇团练,
你报名参加了也相当于保护你娘你婆娘你娃,放心,待遇优厚,不但有粮食,还有薪饷。”
“中!中!俺报名参加!”...
三千多名难民,青中壮年男丁近千人,夏华的乡勇团练不是什么人都收的,首先要年轻力壮、身体健康,其次要有家人。有家人,这样的人才有“软肋”,不易背叛,也才有勇气来源,敢于上阵杀敌。如果是孑然一身的光棍一条,就算年轻力壮、身体健康甚至还会武功、强悍能打,夏华的乡勇团练也不收,这种人,无牵无挂,难以控制,只能安排去当工人干活。
经过反复挑选,夏华的团练有了第一批乡勇,四百多人。
“夏公子好!”
“夏公子好!”
“夏善人好!”...
接连不断的问好声中,夏华频频微笑点头地巡视着他的正式开工建设的军事基地,人多力量大,有了这么多难民的加入,劳动力完全不是问题了,工匠们需要的小工杂工数量管够。夏华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难民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先前,他们的脸上基本上只有悲伤、惶恐、迷茫、呆滞、麻木,现在,他们看到了希望,心里有了盼头,自然大不一样了。
不仅如此,难民们知道自己现在盖的房子就是自己以后住的,干起活来自然愈发有劲头。
夏华的庄园没有农业,只有手工业,难民们除了报名参加乡勇团练的,能干活的都干活,包括妇女和大一点的孩子,根据夏华和工匠们的规划,庄园的外墙环绕整个庄园,内墙则把庄园分为“内园”和“外园”两部分,内园是夏华团队核心人员、重要人员及其家眷亲属的居住区,也是以后的“工业区”,外园是给难民普通人居住的。
除了居住用的房舍,庄园里还要铺设道路,建立集体食堂、医馆、书塾学堂、公共厕所、各类仓库、粮仓、武库、马厩、牛棚、草料场、养殖场、练武操场、垃圾场、工坊等,还要挖掘排水沟渠和看似画蛇添足实则有备无患的水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切都井井有条。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
已化为大型工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