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章 大买家目标出现了 (第2/3页)
不甘但又无奈。
“夏公子,”那人昂立在马车上,笑呵呵着、居高临下地看着夏华,“可否到敝府一叙?”
夏华不卑不亢地问道:“敢问尊驾是?”
那人气定神闲地自报姓名:“鄙人郑元化。”
夏华心头哦了一声,真正的有钱人终于出现了。
扬州既是此时中国最繁华的地方,自然巨商富豪云集,有钱人的数量要大大地超过北京。扬州坐享京杭大运河的优势,商业、运输业、手工艺、娱乐业、服务业等都高度发达,这些行业催生了大批的富商,但真正的大头是盐业,盐商雄踞扬州有钱人的金字塔尖。
众所周知,盐业的暴利是惊人的,两淮盛产优质食盐,加上扬州的水路交通优势,使得淮扬成为全国盐商们趋之若鹜的黄金地带。
扬州盐商集团诞生于明朝万历中后期,到现在为止,由于发展的时间还不够长,其财势尚有所不及百年后清朝时,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富可敌国,他们基本上掌控了两淮盐业的命脉,一本万利、富甲天下。按照财势排名,扬州富商家族前四名依次是黄家、汪家、郑家、程家,合称“扬州四大家族”。
黄、汪、程三家都是扬州本地的豪门,家主分别叫黄应龙、汪士衡、程槚,此三大家里,汪士衡发家最早,程槚最晚,黄应龙虽晚于汪士衡,但他很懂得“官商一家,合作发财”“黄金万两,不如官印一颗”的道理,
所以把大笔钱财用于结交、攀附权贵,从而不但有官员为其撑腰和大开方便之门,还曾弄到一个“盐运使”的官职,使其在生意上愈发地风生水起,最终后来居上地超越了汪士衡,成为扬州第一大富豪。
历史上,黄应龙的孙子黄至筠在清朝乾隆年间成为两淮盐业总商,官居二品,是标准的红顶商人,掌控两淮盐业长达五十多年,使黄家的钱已经多到以千万两为单位,黄至筠光是修建一座私家园林就耗资600万两白银之巨。
郑家不是扬州本地的,而是徽商出身,几十年前,郑家在当时家主郑景濂的带领下举家从安徽老家迁到扬州,继而投身扬州的盐业等行业,郑景濂去世后,其子郑之彦继承了家业,在其多年经营有方下,郑家蒸蒸日上,逐渐超越本地户程家,现位列“扬州四大家族”第三。
郑之彦共有四子,郑元嗣、郑元勋、郑元化、郑侠如,来找夏华的郑元化便是郑之彦的三子。
大半个小时后,郑家距郑元化找到夏华的地方最近的一栋豪宅别墅里。
客厅里,郑元化大马金刀地坐在主位椅子上,端着一杯茶,掀开杯盖,轻轻悠悠地吹着。
夏华不动声色地坐在客位椅子上看着郑元化。
在慢条斯理地吹了一会儿茶水后,郑元化一边低着头用杯盖慢慢刮着茶杯一边看也不看夏华地开口道:“直说吧,多少钱?”
夏华问道:“是合作经营,还是直接买断秘方?”
郑元化轻轻地呷了一口茶水,眼睛仍然没看夏华:“当然是直接买断秘方。”
夏华单刀直入:“一百万两,不二价,现银。”
听到夏华的这个开价,郑元化悠然品茶的动作停顿住了,他缓缓地抬起头,直视着夏华,眼神和表情变化着,先惊诧错愕,然后仿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