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我在三国当键盘侠 > 宛城布局

宛城布局

    宛城布局 (第1/3页)

    初夏的宛城已染上暖意,微风卷着城外麦田的清香掠过街巷,却吹不散林凡心头的寒意——“司马懿”三个字像淬了冰的针,狠狠扎进他的思绪。那位在史书中以隐忍深沉、谋断诡谲闻名的“冢虎”,竟早在此时就与“鬼工坊”的阴谋牵扯不清?更令人心惊的是,牵扯其中的还有曹丕麾下最核心的两位谋士——吴质与司马懿!

    这背后的水,远比他想象的更深。若推测属实,他面对的便不只是外部势力的渗透,更是曹魏权力核心里一颗正在腐烂的毒瘤!一旦这颗毒瘤爆发,轻则动摇曹丕根基,重则可能让曹操苦心经营的基业陷入内乱。

    而“暗影”好手的离奇失踪,更像一记警钟在他耳边炸响。对方行事狠辣且警惕性极高,能悄无声息抹去“暗影”的踪迹,绝非寻常之辈。林凡强迫自己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此刻他身处宛城,远离许都权力中心,对那边的阴谋既无法插手,也不能贸然行动。若将未经证实的猜测上报,轻则被斥为捕风捉影,重则可能打草惊蛇,引火烧身。

    当务之急,是完成曹操与夏侯惇交代的任务,在宛城站稳脚跟,更要借着“协助整顿军备”的机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立于许都之外的情报与行动网络。这既是自保的筹码,也是未来揭开阴谋的关键。

    林凡没有丝毫拖延,次日便带着从许都带来的几名技术骨干,一头扎进了宛城守军的军械库。他没有急于推行“标准化”,而是先从基础的清查入手——手指抚过积灰的弓臂,用【Tab】技能调出弓弦张力数据;拿起不同批次的箭矢,比对箭杆粗细与箭头重量;挥起佩刀劈砍木靶,测试刀刃硬度与锻造工艺。短短三日,一份详尽的问题报告便摆在了他面前:三成弓弦因保养不当导致张力不足,箭矢规格相差竟达半寸(影响齐击准度),近半数刀枪存在锻造气泡(易在实战中崩裂)……

    他将这些问题分类整理,附上改进后的标准化方案,甚至计算出推行后“箭矢浪费率降低四成、军械维护成本减少三成”的效益预估,一并呈给夏侯惇。这位独眼猛将虽性情刚直,却深知军械乃军队命脉。看着报告中详实的数据与清晰的逻辑,再联想到平日行军中确有士兵抱怨军械不济,他独眼中的冷意稍减,当即批准林凡在宛城守军的小型工坊中开展“标准化”试点。

    林凡立刻将在许都“键盘营”的经验复刻过来:统一弓臂长度、弓弦材质,明确箭矢“杆长三尺二、箭头重一两五”的标准;优化锻造流程,将“熔炼-锻打-淬火”各环节责任到人;引入简易的质量检测——每把刀需能劈断三寸厚木方,每张弓需能拉满一石力,达标者有奖,次品则追责。起初,宛城的老工匠们颇有抵触,觉得这是“外行管内行”,但当第一批标准化军械产出,效率提升近五成,且实战中崩裂的刀枪几乎绝迹时,质疑声渐渐变成了信服。

    与此同时,林凡以“了解荆州风土人情,为日后攻心战做准备”为由,开始频繁出入宛城内外。他身边总跟着两人:一位是伪装成仆役的“暗影”好手(负责暗中观察、记录),另几位则是“键盘营”旧部(名义上是他的亲兵,实则擅长收集市井消息)。他们看似在茶馆听书、在集市闲逛,实则在默默绘制宛城地形图,标记守军布防的薄弱点,记录粮草囤积的位置,甚至留意往来商旅的口音、流民的去向——林凡很清楚,宛城作为南征前沿,必然是各方势力细作的聚集地,他要像织网般,一点点找出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