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门槛 (第2/3页)
的铸造车间里,热浪裹挟着金属粉尘扑面而来。颜旭跟着满头白发的总工程师马国栋穿过轰鸣的生产线,脚下的钢板随着万吨水压机的节奏微微震颤。
“看见那台龙门铣了吗?”马工指着不远处正在加工水轮机转轮的庞然大物,“德国的,十年前买的。就因为它用的西门子通信协议,每次维修都要等德国工程师飞过来,换个模块就要停工半个月。”
颜旭从公文包里取出测试报告:“我们的‘昆仑’协议可以兼容现有设备,同时提供本地化的实时诊断......”
马工摆摆手,示意他关掉检测仪的蜂鸣声:“小伙子,你跟我说实话,你们这个标准,有多少企业在用?”
车间办公室的墙上,挂着马工与历任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专家给颜旭倒了杯浓茶:“二十年前,我们就想搞自己的工业总线标准。那时候我在机械部标准所,带着十几个小伙子没日没夜地干,测试数据比国外的还好。结果呢?”他苦笑着指向窗外,“现在满车间还是普罗菲总线。”
三天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实验室。年轻的副教授秦风正在演示他的团队研发的时间敏感网络技术。“颜总你看,我们的TSN调度算法,可以把延迟控制在微秒级。如果用在你们的‘昆仑’协议上......”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系主任陈教授站在门口,脸色凝重:“秦风,我收到通知,下个月的863计划项目评审,你的TSN课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秦风愣住了:“陈老师,这个课题我们已经做了三年......”
“我知道。”陈教授瞥了眼颜旭,“但是有人反映,你们在技术路线上与重点扶持的标准存在冲突。”他转向颜旭,“颜总,我理解你们创业的难处,但也要考虑大局。通天集团与我们的联合实验室,每年为系里带来上千万的科研经费。”
回程的车上,秦风送颜旭到校门口。晚风吹动他实验室白大褂的下摆:“颜总,对不起,我可能......”
“我理解。”颜旭握紧他的手,“记住,最好的技术不一定能成为标准,但最好的标准一定要包含最好的技术。”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颜旭的行程表密密麻麻:
周一,上海。在张江高新区的孵化器里,六家专注工业物联网的中小企业负责人挤在会议室里。做传感器的王总开门见山:“颜总,我们小公司经不起折腾。要是跟你们做标准,通天断了我们的芯片供应怎么办?”
颜旭打开笔记本电脑:“这是我们在水电站项目的测试数据。如果采用开放标准,你们的传感器可以直接与控制系统对话,省去中间的数据转换模块......”他在白板上画出系统架构,“每个节点都能省下15%的成本。”
周二,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人声鼎沸。在一家专做通信模块的家族企业里,第二代接班人小林总带着颜旭参观生产线:“我父亲做了三十年代工,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自己的技术。但颜总,参与标准制定要投入多少?我们这种小厂......”
财务总监李芸立即接话:“我们可以采用分级投入机制。根据企业规模分摊研发费用,同时按贡献度分配未来的专利收益......”
周三,武汉。在光谷的一家科研院所,退休返聘的刘高工拉着颜旭看他们研发的工业安全加密算法:“小颜啊,我们这套算法在军品上用了十年,从来没出过问题。就是推广太难,那些大厂都要我们交出源代码才肯用。”
颜旭仔细翻阅技术文档:“刘工,我们可以把您的算法作为可选加密模块纳入标准。既保证安全性,又不需要交出源码......”
最艰难的一场谈判发生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总监直接摊牌:“颜总,通天给我们开出了条件——如果全面采用他们的标准,前三年设备免费升级。”
颜旭沉默片刻,从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上周我们与沈阳重机签订的协议。他们将在新建的智能化车间全面采用‘昆仑’协议。知道为什么吗?”他翻开附录页,“因为我们承诺,所有技术专利由联盟成员共享,而且永不设置技术壁垒。”
对方愣住了:“你们......不要专利费?”
“我们要的是生态。”颜旭在餐巾纸上画出一个同心圆,“核心专利开放,通过技术服务、认证培训和后续升级实现盈利。就像安卓系统,免费开放,但谷歌通过应用商店赚钱。”
深夜的办公室,颜旭对着满墙的企业名单出神。周教授端着保温杯走进来:“听说今天北方动力的谈判又僵住了?”
“他们在观望。”颜旭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既想摆脱通天的控制,又怕承担风险。”
老教授笑了:“记得我参与制定第一个国家标准时,开了三十多次论证会,吵得最凶的时候,老专家把茶杯都摔了。但现在回头看,正是那些争吵,让最终的标准更加完善。”
他指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你现在做的,是在编织一张网。每根线都要找到合适的位置,既要能承受拉力,又要保持弹性。”
桌上的手机震动起来,是秦风发来的消息:“颜总,系里同意我们以个人名义参与标准制定。另外,我联系到了另外三所高校的团队,他们都对开放标准感兴趣。”
窗外,黎明前的黑暗正在褪去。颜旭拿起那架紫檀木算盘,这一次,他拨动算珠的手指格外轻柔。
他想起赵振业曾经说过:“做企业是小乘,做产业是大乘。”此刻,他正在经历从小乘到大乘的蜕变——不再仅仅计算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开始谋划整个产业的格局。
在这个过程里,他见过斤斤计较的小企业主,也遇到过胸怀天下的老专家;经历过被拒之门外的冷漠,也收获过志同道合的温暖。每一张名片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次握手之间,都藏着无限可能。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办公室时,颜旭在白板上写下新的一行字:
“开放工业物联网联盟(Open Industrial Internet Alliance, OIIA)”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联盟的名称,更是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下,那些被巨头阴影笼罩的企业,那些怀才不遇的技术专家,那些渴望突破的制造工厂,将找到共同的方向。这条路比技术研发更加艰难,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工信部大楼的会议室里,春日的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缝隙,在红木会议桌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空气里飘着龙井茶的清香,还有打印机刚刚吐出的文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