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算盘:商业帝国 > 资本的重新审视

资本的重新审视

    资本的重新审视 (第2/3页)

冬日天空,室内只有键盘敲击和机器运行的轻微嗡鸣。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神情专注,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意向书的条款,与他之前见过的任何一份都截然不同。

    投资金额:五百万人民币。这个数字,与之前赵资本开出的一千万相比,缩水了一半,但在当前旭日科技的体量下,显得务实而克制。

    估值:基于公司现有技术积累、专利和标杆项目,给出了一个相对理性、甚至略显保守的数字,远非之前那种充满泡沫的乐观预期。

    最关键的是,翻遍全文,找不到任何关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营收规模”的对赌协议。取而代之的,是几条清晰的技术导向型条款:

    “投资人要求,公司自本轮投资完成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每年用于研发的总支出,不得低于当年经审计营业收入的30%。”

    “公司需在投资交割后二十四个月内,申请不少于十项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且其中至少五项需获得授权。”

    “公司应积极推动技术标准化工作,在三十六个月内,主导或参与至少一项省部级及以上与工业物联网通信相关的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

    颜旭反复看了两遍,确认自己没有遗漏。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五味杂陈。这是一种全新的、他从未体验过的资本姿态。它没有挥舞着鞭子驱赶你冲向规模的悬崖,而是像一位严谨的导师,为你划定了一条需要艰苦攀登、但方向明确的技术路径。

    这分明是一份研发投入承诺和技术里程碑对赌。资本不再赌你明天能赚多少钱,而是赌你未来能构建多深的技术壁垒。这是一种将资本与企业长期价值深度绑定的尝试,远比那种追逐短期财务回报的对赌,更符合硬科技企业需要长期投入、厚积薄发的发展规律。

    下午,颜旭将这份意向书打印出来,召集了核心团队成员。他没有先行表态,只是将文件放在桌上,让大家传阅。

    小王看完,首先咂舌:“五百万?是不是有点少?咱们买台好点的示波器,再招两个资深工程师,这钱就去了一大半了。”

    老工程师推了推老花镜,看得更仔细些,手指在“研发投入不低于30%”和“十项发明专利”那几条上点了点:“这条件……不轻松啊。逼着咱们往技术深水区里扎。”

    “但总比逼着咱们去卖根本卖不出去的量要强!”另一位工程师接口道,他经历过之前的疯狂扩张和随后的崩溃,心有余悸,“至少这钱是让咱们花在刀刃上,花在夯实基础上。不用再担心为了完成业绩去压货,去骗人骗己。”

    团队成员们小声讨论着,意见不一,有对金额的失望,有对研发压力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对这种“技术导向”条款的新奇与认可。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这样的资本,似乎更“懂”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颜旭听着,没有打断。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我把这份TS,也发给了赵老。”

    众人的目光聚焦过来。

    晚上,颜旭收到了赵振业的回复邮件,依旧简洁,没有客套,只有核心判断:

    “此资可引。条款见诚意,非为短期套利,重在约束研发,夯实根本,而非催熟业绩。孙某此人,业内风评务实,专注产业,与赵(资本)非一路。然,需量力而行,所承诺技术指标,需内部确有把握,勿贪多嚼不烂。”

    赵老的肯定,像一颗定心丸。连一向苛刻的导师都认为条款“见诚意”,说明这条路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第二天,颜旭再次与团队沟通,将赵老的看法和自己的分析传递给大家。他着重强调了这份投资能带来的东西:不仅仅是五百万现金,更是一种认可和背书,能让公司有能力购买更精密的测试设备,吸引一两位在通信协议或芯片设计领域的关键研发人才,而所有这些投入,都明确指向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不会迫使公司再次陷入盲目追求规模、丧失初心的狂奔。

    “这笔钱,是给我们‘补课’和‘筑基’的。”颜旭总结道,“枷锁是有的,但锁住的是我们的浮躁,逼我们走向更深的技术护城河。比起之前那种可能让我们粉身碎骨的财务对赌,这副‘枷锁’,我宁愿戴上。”

    团队成员们最终达成了共识。一种谨慎的乐观情绪在办公室里弥漫开来。他们知道,如果接受这笔投资,未来的日子不会轻松,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被投入到枯燥的研发和专利申请中。但这一次,压力来自于对技术极致的追求,而非对财务报表的粉饰。这种压力,让他们感到踏实,甚至隐隐有些兴奋。

    颜旭看着手中的意向书,那薄薄的几页纸,仿佛重若千钧。这不仅是资本的橄榄枝,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状。他需要带领团队,在资本的注视下,真正扎进技术的深水区,去兑现那些看似艰难、却通往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承诺。这一次,他感觉手中的“琉璃刃”,似乎找到了更适合它的磨刀石。

    鼎晖孙哲发来的那份投资意向书,没有被立刻签署,而是被颜旭放在了办公室那张斑驳的木桌一角,上面甚至落了一丝从窗外飘进的、北京冬日特有的细尘。与上一次面对赵资本条款时的焦灼、被动与屈辱截然不同,这一次,颜旭显得异常沉静。

    他没有召开紧急会议,没有急切地寻求所有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