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重新审视 (第1/3页)
冬日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旭日科技那间位于旧写字楼的办公室,在布满划痕的水泥地上拉出长长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焊锡、电路板以及窗外飘来的若有若无的煤烟味。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测试设备、拆解的工业传感器和半成品模块,几个工程师正围在一个嗡嗡作响的高低温试验箱前记录数据,旁边的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信号流程图和数学公式。这里不像一个科技公司,更像一个充满手作气息的、专注的技术作坊。
就在这略显杂乱的忙碌中,一位不速之客,悄然而至。
来人自称姓孙,是鼎晖创投的合伙人。他的出现,让办公室瞬间安静了片刻。与记忆中赵资本的精致倨傲不同,孙总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一件半旧的深色冲锋衣,头发有些凌乱,脸上带着常年奔波留下的风霜痕迹,眼神沉静而专注,像是一个资深的工程技术人员。他身边只跟着一位年轻的助理,同样低调朴素。
“颜总,冒昧打扰。我是孙哲,鼎晖的,主要看高端制造和硬科技方向。”孙哲伸出手,握手有力,语气平和,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姿态,“听说了你们在工业现场的一些案例,很感兴趣,顺路过来看看。”
颜旭的心微微一动。鼎晖,这个曾给他带来巨大创伤和转折的名字,再次出现。但他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是平静地与孙哲握手,引他参观。
孙哲的目光饶有兴致地扫过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他没有在意环境的简陋,反而在一台正在测试的抗干扰通信模块前停下脚步,俯下身,仔细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元器件和加固结构。
“这是为了应对重工业环境下的强电磁干扰?”孙哲指着模块外壳上额外的金属屏蔽罩问道,语气像是同行间的探讨。
“是的,孙总。”负责该模块的工程师老张接过话头,带着技术人遇到知音的兴奋,“主要是变频器和大型电机启停时的脉冲干扰,我们加了多层屏蔽和特殊的滤波算法……”
孙哲听得非常仔细,不时提出几个极其专业的问题,涉及芯片选型、协议栈的稳定性、甚至在极端温度下的元器件参数漂移。老张和另一位工程师开始还带着几分拘谨,很快便投入到热烈的技术讨论中,拿出测试数据和波形图向孙哲解释。
颜旭在一旁默默观察,没有过多插话。他注意到,孙哲的问题都直指工业应用的核心痛点——可靠性、稳定性、环境适应性。他不关心市场规模,不追问营收增长率,甚至对客户名单也只是粗略一听。他的注意力,完全被技术细节和团队解决问题的思路所吸引。
这场原本计划的简短会面,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是孙哲与旭日科技的工程师们在白板前、在测试台旁的深入交流。颜旭偶尔补充几句,阐述公司选择这条“慢”道路的战略思考,强调对“可靠”价值的坚守。
孙哲始终话不多,但听得极其专注,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能穿透技术表象,看到背后团队的能力和理念。
最后,孙哲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看了看腕表,对颜旭说:“颜总,你们做的,是苦活、累活,但也是真正能产生价值的活。谢谢你们的时间。”他从助理那里拿出一张朴素的名片,递给颜旭,“我们会持续关注。保持联系。”
没有承诺,没有热情的邀请,只有一句平实的“持续关注”。
送走孙哲,办公室重新恢复了忙碌,但气氛却有些微妙的不同。小王凑过来,带着几分期待和不确定:“颜总,这位孙总……好像不太一样?他这是……有兴趣?”
颜旭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孙哲和助理坐上那辆普通的SUV离去,消失在车流中。他摩挲着手中那张只印着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名片,感受着与之前赵资本那张烫金名片的截然不同。
他转过身,面对团队成员们投来的目光,平静地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资本,只是工具。用不用,怎么用,主动权,这次必须在我们手里。”
他回想起孙哲关注技术细节时那专注的眼神,与赵资本当年只盯着财务模型和对赌协议的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明白,这代表着风险资本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评估标准差异。对于旭日科技这样技术驱动、处于早期、在细分领域构建壁垒的公司,像孙哲这样的投资人,更看重的是技术的前瞻性与独特性、团队的执行力与专注度、以及所在赛道的长期潜力,而非短期内漂亮的财务数据。
这一次,颜旭的心态已然不同。他没有因为资本的再次关注而欣喜若狂,也没有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封闭排斥。他就像一块被淬炼过的琉璃,冷静地评估着外界的一切。他知道,旭日科技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需要的是能理解并支持这种长期主义价值观的“伙伴”,而非急功近利的“掠食者”。
孙哲的到来,像一阵微风,吹动了水面,但并未扰乱水下坚定的航向。颜旭将名片收好,目光再次投向办公室白板上那些未完成的技术难题。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走。
孙哲来访后约莫一周,一份来自鼎晖创投的正式投资意向书(Term Sheet),通过电子邮件安静地躺在了颜旭的收件箱里。没有预想中的电话催促,也没有冗长的前期谈判,就像孙哲本人的风格一样,直接而克制。
颜旭在笔记本电脑上点开PDF附件,办公室窗外是灰蒙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