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万流归奉 (第2/3页)
"这等细致周到,远超我来时的预期。"
陈敬轩喃喃自语,对东北政权的治理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黄海海面上,一艘名为"海亨"号的客轮正破浪前行。
甲板上,南洋侨领李文澜老先生扶着栏杆,眺望着远方逐渐清晰的海岸线。
李老先生年近七旬,须发皆白,但身板硬朗,目光如炬。
作为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的副主席,他这次代表东南亚三百万华侨北上,肩负着考察东北政权、决定投资方向的重任。
"李先生,预计一小时后抵达营口港。"秘书恭敬地报告。
李文澜点点头,思绪万千。
他十六岁下南洋,从橡胶园苦力做到如今拥有多家工厂的侨领,历经沧桑,对祖国的感情复杂而深沉。
去年他曾在南京受到常委员长接见,但对那个政府的效率和廉洁程度深感失望。
这次北上,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看看这个能全歼日寇的东北政权,究竟有何不同。
"呜——"
汽笛长鸣,"海亨"号缓缓驶入营口港。
李文澜惊讶地发现,这个东北的港口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码头上起重机林立,货轮云集,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有条不紊地装卸货物。
他甚至还看到一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轮正在卸货。
更让他惊讶的是接待流程。船刚靠岸,一队身着白色制服的检疫人员就登船进行健康检查,效率之高令他咋舌:
"在南洋,这等检查至少要半天时间。"
通关手续更是简便快捷,工作人员礼貌专业,完全没有索要"好处费"的暗示。
出口处,明显的"会议代表接待处"指示牌下,工作人员核验身份后,立即安排他们登上专列火车。
"这就是东北的效率吗?"
李文澜暗自惊叹。
列车沿着南满铁路北上,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
广袤的辽河平原上,庄稼长势喜人,远处可见正在兴建的工厂厂房,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
铁路沿线,每隔一段就有士兵站岗执勤,见到专列纷纷立正敬礼。
"看来张汉钦司令对这条交通线十分重视。"
李文澜对随行秘书说。
秘书点头称是:
"听说少帅下了死命令,必须确保会议代表往返安全万无一失。"
当列车终于抵达奉天站时,李文澜看到月台上迎接的人群中,竟然有外交名流顾维钧的身影。
这位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著名外交家,如今是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外交顾问。
"李先生,一路辛苦。"
顾维钧快步上前,与李文澜亲切握手,
"少帅本欲亲来迎接,因筹备会议抽不开身,特派我前来,望您海涵。"
李文澜连称不敢当。
在前往宾馆的车上,顾维钧向他简要介绍了奉天近期的建设成就,言谈间充满信心:
"少帅常说,建设新东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在实处。李先生这几日可随处看看。"
————————————
与此同时,在奉天城西的公路检查站,另一幕正在上演。
粤军代表李中坚乘坐的汽车队在接受例行检查。
他们到达营口港后,并未乘坐专列,而是提出转乘汽车,想要更仔细地观察这个‘新东北’。
"长官,请出示通行证。"
一个年轻的宪兵礼貌但坚定地要求。
李中坚的副官递上证件,忍不住打趣道:
"还是你们东北好啊,这一路过来,关卡林立,安保严密,却秩序井然。"
宪兵微微一笑,仔细核验证件后立正敬礼:
"手续齐全,欢迎来到奉天!前方有引导车为您带路,祝您在奉天愉快!"
检查站旁设有补给点,士兵们为远道而来的车队补充了燃油和食物,甚至还提供了简单的车辆检修服务。
这种周到体贴,让历经跋涉的粤军代表们倍感温暖。
"这张汉钦司令,确实有一套。"
李明灏对同车的桂系代表说。
桂系代表点头称是:
"这一路看来,东北治理确实远胜南京。路上无土匪,关卡无勒索,沿途百姓面色红润,可见治理之效。"
从营口港转乘汽车抵达的粤桂代表,在路上就有了意外收获。
两人同时在"华南代表团"区域提出要求,初时有些尴尬,但很快就破冰了,提出同乘一辆车,代表团其余人等也要混乘。
漫长的旅途成了非正式的交流场合,双方虽各有立场,但在“联合抗日、共御外侮”的大方向上却出奇一致。
列车抵达奉天站时,两人已相谈甚欢,这无疑为后续的正式沟通提前消弭了不少隔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