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万流归奉 (第1/3页)
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奉天城。
秋日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奉天火车站哥特式钟楼的尖顶上。
七点整,当沉重的铜钟敲响第一声,一列来自天津方向的专车喷吐着浓烟,缓缓驶入站台。
这列挂着八节专用车厢的火车,载着首批受邀参加"国民救国会议"的华北教育界、工商界代表,历经十六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了这座正在书写历史的城市。
平津著名报人陈敬轩提着沉重的皮箱,随着人流走下火车。
他扶了扶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因长途旅行而布满血丝,却难掩其中的好奇与审视。
"此次国民救国会议,大会定于28日正式召开,而相关活动自20日起,便已陆续展开,包括专题座谈会、主题展览、实地参观调研等一系列配套安排。"
"虽然行程紧凑,但还好将将赶上了,我一定要好好观察一番,看看这个‘新东北’到底是什么气象!"
作为一名在《大公报》笔耕十余年的资深记者,他见证过直奉战争的硝烟,记录过易帜的复杂博弈,也目睹过南京政府的日渐腐化。
此次北上,他带着三分期待、三分疑虑,还有四分知识分子特有的审慎。
"先生,请往这边走。"
一个清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陈敬轩抬头,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学生装、臂戴"救国会议服务团"标识的年轻男子正微笑着向他示意。
年轻人约莫二十岁年纪,胸前的校徽显示他来自东北大学,举止得体,语气恭敬却不卑微。
"接待处设在前方五十米处,我们会协助您办理登记和住宿安排。"
学生边说边自然地接过陈敬轩手中的行李箱,
"旅途劳顿,我们已经备好了茶点。"
陈敬轩微微颔首,随着引导向前走去。月台上的景象让他这个见多识广的老报人也不禁暗自惊叹。
巨幅标语从月台顶棚垂落,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热烈欢迎各界代表共商国是"
"统一救国,复兴华夏"
引导牌设计得清晰明了,分别指向"平津代表团"、"西北代表团"、"华南代表团"等不同区域。
每个区域都设有接待桌,后面坐着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核验证件、发放材料。
最让陈敬轩印象深刻的是维持秩序的士兵。
这些东北边防军的宪兵,身着笔挺的灰蓝色军装,武装带上配着毛瑟手枪,站立如松,目光警惕却不凶悍。
当有代表询问路线时,他们礼貌地指路,甚至还会帮忙提一下行李,与陈敬轩在南京、北平时所见军警的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当兵的,倒是训练有素。"
陈敬轩暗自思忖。
在接待处,工作人员高效地核验了他的邀请函和身份证明,递给他一个牛皮纸文件袋:
"陈先生,这是您的会议材料,包括住宿安排、近期日程和奉天城市地图。您的行李我们会直接送到宾馆。"
陈敬轩打开文件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会议期间日程指南(初稿)》。
翻开扉页,居然是附有张汉钦亲笔签名的欢迎辞。
指南内容详尽得超乎想象:
从每日的会议、座谈安排,到餐饮、交通信息,甚至还包括奉天近期的天气预测和穿衣建议。
"真是周到啊。"
陈先生不禁感叹。
他被引导至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前,司机身着整洁的制服,恭敬地为他打开车门。
车内,小几上已经备好了热茶和当日的《东北日报》。
头版头条正是关于会议筹备的报道,配着一张奉天全市张灯结彩的照片。
轿车驶出车站,陈敬轩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商铺林立,行人衣着体面,面色红润,与关内城市常见的灰败景象截然不同。
最让他惊讶的是交通秩序:车辆和行人都严格遵守交通指示,有轨电车按时到站,看不到常见的拥堵和混乱。
"奉天的交通管理,似乎比北平好上不少。"
陈敬轩对司机说。
司机自豪地回答:
"先生,这是少帅特批的交通整顿计划,请了德国的专家来指导。现在违反交规的要罚款还得义务执勤三天呢。"
抵达下榻的"光复宾馆"(原大和旅馆),陈敬轩再次被东北方面的周到安排所折柔。
宾馆大堂悬挂着中英双语的欢迎横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地办理入住手续。
他的房间安排在三楼,朝南,宽敞明亮,卫生间配有罕见的抽水马桶和淋浴设备。
书桌上,除了一份更加详细的活动日程表外,还有一本厚厚的《奉天城市指南》,从历史沿革到风土人情,从商业区分布到紧急联系方式,一应俱全。
甚至还有一盒奉天特产——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