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开局截胡诸葛亮,皇叔对不住了! > 第23章 诸葛绸缪士族心,降卒分置策安民

第23章 诸葛绸缪士族心,降卒分置策安民

    第23章 诸葛绸缪士族心,降卒分置策安民 (第1/3页)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江陵城的晨雾还没散透,诸葛亮一袭青衫,手持羽扇,带着一名小童,缓步往城南习家大宅而去。

    诸葛亮为何先拜访江陵习家,自然是有缘由的。

    第一,江陵习家虽然比不上荆州顶尖士族蒯、蔡、黄、庞四家,但却也在这江陵城内根植百年,世代居此,树大根深。

    且族中人杰辈出,而其中佼佼者便是习珍,其人骁勇有谋,早年在刘表平定荆州南部叛乱中立过功,是以,在本地军民中很有些威望。

    第二,便是蔡瑁在得势后,借着各种手段硬吞了习家三条北上中原的商路,就此两家便算是结下了梁子,只不过如今蔡家势大,习家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这也是诸葛亮头一个就选习家的缘故:有怨隙在,才好撬动。

    习府门口的石狮子沾着晨露,门房老张头正眯着眼打盹,冷不丁见个穿素色长衫、摇羽扇的后生走到跟前。

    老张头虽不认识诸葛亮,但却瞧诸葛亮人气质不凡——手中扇子摇得不急不缓,眼神清亮不闪躲,倒不像寻常游学的酸儒。

    老张头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这位先生,您找哪位?”

    诸葛亮把名刺递过去,声音温和:“劳烦通传习家主习珍先生,琅邪诸葛亮,特来拜访。”

    诸葛亮那名刺巴掌大小,正面刻着“琅邪诸葛亮孔明”七个小字,背面还添了行注脚——“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蒯祺妻弟”。

    这是诸葛亮昨夜里特意让人赶制的,在荆州地面上,水镜先生的名头、蒯家的关系,可比什么官印都好用。

    老张头接过名刺,眯眼瞅了瞅,先是看到“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心里就咯噔一下。

    水镜先生的名头,荆州谁没听过?

    老张头再往下瞅“蒯祺妻弟”,更是心中一惊。

    蒯家可是荆襄顶流世家,习家跟蒯家虽没深交,却也不敢得罪。

    张老头赶忙把名刺揣进怀里,弓着腰往里跑,嘴里喊:“先生您稍等!小的这就去报家主!”

    没一盏茶的功夫,就听院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习珍亲自迎了出来。

    习珍年约三十许,身材健硕,眉眼间带着武人的精干,见到诸葛亮后,拱手道:“久闻卧龙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幸甚!”

    其实习珍在接到诸葛亮名刺心里也实惊了一下。

    习珍早听闻诸葛亮在长公子刘琦麾下效力,如今刘琦刚占江陵,诸葛亮就找上门,来意再明显不过。

    但习珍面上半点不显,反而对诸葛亮来访热络得很。

    一来是给水镜先生和蒯家面子,二来习珍也想试试刘琦的成色。

    究竟是因蒯、蔡两家势大不得已效仿楚庄王,示弱三年,今朝得势破孙策,夺江陵一鸣惊人!

    或者还是刘琦运气使然!

    而想试探出刘琦的成色,也很简单,那就是看看刘琦在江陵城的后续。

    刘琦若真如楚庄王,必识江陵在荆州的重要性。

    江陵城扼长江中游,通襄阳、连荆南,粮栈码头济半州赋税,得之则握荆州命脉。

    诸葛亮笑着拱手回礼:“习兄过誉了,‘卧龙’不过是乡野谬赞,当不得真。”

    “倒是习兄平荆南、守江陵的事迹,亮在隆中时就听过,今日得见,才知传言不虚。”

    这话正好说到习珍心坎里,习珍最得意的就是平荆南战功,可惜后来被蔡瑁压着,没得到应有的封赏,如今被诸葛亮提起,脸上顿时多了几分笑意,忙侧身让出道路,伸手往里引:“先生快里边请!”

    “昨日刚摘的新茶,我让下人泡了,您尝尝鲜!”

    说着习珍就伸手虚请诸葛亮入内。

    两人客气着往里走,穿过栽着老桂树的院子,进了堂屋。

    习珍屏退左右,只留个伺候茶水的小厮,亲手给诸葛亮倒了杯热茶,明知故问道:“卧龙先生亲自上门,不知道寻我习家何事?”

    见此诸葛亮也不绕弯子,抿了口茶,便开门见山:“习兄,亮今日冒昧来访,实为长公子刘琦之事。”

    “公子仁厚,有匡扶汉室之志,更知人善任,且尤其…对蔡瑁等专权跋扈、侵吞士族田产商利之举,深恶痛绝。”

    诸葛亮说话不急不缓,目光却始终看着习珍的反应。

    习珍端着茶盏的手顿了顿,指节无意识地蹭过杯沿——听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