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渭水会姬昌,纵论天下势 (第1/3页)
    三日后的晨光比往日更为柔和,渭水河面泛着粼粼波光,将河畔的青石板映照得格外清亮。姜子牙提前半个时辰便已在此等候,他身着一身素色布衣,手中握着那柄精心修缮的直钩鱼竿,杆身的垂柳木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编织的握把纹路清晰,直钩上的金属冷光与河面的波光交相辉映,透着一股 “钓天下” 的从容气度。
    他没有像上次初遇时那般刻意摆出 “直钩钓鱼” 的姿态,而是将鱼竿斜靠在青石板旁,自己则坐在石板上,闭目养神。实则在意识中与系统沟通,再次确认姬昌的动向:“系统,更新姬昌当前位置与随行人员信息。”
    淡蓝色的信息框迅速在脑海中展开:“目标人物:姬昌(西伯侯),当前位置:距离渭水河畔约三里,预计一刻钟后抵达;随行人员:谋士散宜生、护卫队长南宫适,及五名贴身护卫,未携带大规模随从,显露出对此次会面的重视与信任;当前状态:情绪稳定,期待与宿主深入交流天下局势,已提前备好西岐政务相关文书,便于探讨具体对策。”
    姜子牙微微颔首,心中有数。他睁开眼,目光投向西方的官道 —— 那里是姬昌车队前来的方向。不多时,远处传来一阵沉稳的马蹄声与车轮滚动声,没有喧嚣的仪仗,只有一队简约的车马缓缓驶来,与他通过系统预判的场景完全一致。
    车队在距离青石板十步远的地方停下,帷幔被轻轻掀开,姬昌身着一件深蓝色锦袍,腰束玉带,步伐稳健地走下车。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目光落在姜子牙身上时,多了几分真切的期待,而非初次见面时的试探。
    “先生久候了!” 姬昌快步上前,对着姜子牙拱手行礼,语气诚恳,“这三日来,姬昌时常想起先生上次所言,对天下局势的剖析,对西岐发展的见解,字字珠玑,让姬昌受益匪浅。今日能再与先生会面,实乃幸事。”
    姜子牙起身回礼,语气温和却不失沉稳:“西伯侯客气了。渭水河畔能得侯亲至,才是在下之幸。此处视野开阔,可俯瞰渭水全景,侯若不嫌弃,咱们便在此处闲谈。” 他侧身指了指身旁的青石板,上面早已铺好一块干净的粗布,是他清晨特意从储物空间中取出的。
    姬昌欣然应允,在青石板上坐下,散宜生与南宫适则站在两人身后几步远的地方,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既不打扰两人交谈,又能确保姬昌的安全。姜子牙通过 “洞察术” 扫过两人,信息框显示:散宜生 “对宿主信任度提升至 70%,期待宿主提出具体施政方案”;南宫适 “对宿主实力仍存疑虑,但认可宿主对黑风寨的预判,愿观察后续表现”。
    “先生手中这柄鱼竿,似乎与上次所见有所不同?” 姬昌的目光落在斜靠在一旁的直钩鱼竿上,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上次见面时,他便注意到这柄直钩鱼竿的特别,今日细看,更觉其工艺精巧,握把的编织纹路、杆身的打磨光泽,都透着匠心。
    姜子牙顺势将鱼竿拿起,递到姬昌面前,笑着解释:“侯好眼力。前几日闲暇时,在下对鱼竿做了些修缮 —— 用三年生垂柳柳条编织握把,既能贴合掌心,又耐磨损;用砂岩与皂角反复打磨杆身,去除木纹凸起,更显温润;直钩虽未更换,却也重新淬火,增加硬度。此钩虽直,却藏‘钓天下’之志;此竿虽简,却含‘安黎民’之心。”
    姬昌接过鱼竿,指尖轻轻抚过握把的纹路与杆身的光泽,心中对姜子牙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 此人不仅有谋略,还能从细微之处见真章,连一柄鱼竿都能赋予如此深意,足以见其胸怀与格局。“先生此心,姬昌明白。” 姬昌将鱼竿递还给姜子牙,语气郑重,“西岐虽有民心,却缺良策;虽有士兵,却少谋略。如今朝歌暴政日甚,诸侯各怀心思,西岐若想在乱世中立足,进而为天下百姓谋太平,还需先生多多指点。”
    姜子牙见姬昌坦诚相邀,不再绕弯子,直接切入正题:“侯既有此心,在下便直言。当前天下局势,可用‘乱’与‘盼’二字概括 ——‘乱’在商纣沉迷酒色,鹿台耗资巨万,百姓徭役繁重,东夷叛乱不止,朝歌兵力空虚却仍对诸侯苛责;‘盼’在诸侯皆盼明君,百姓皆盼太平,西岐因侯仁政,已成为天下民心所向之地。只是西岐若想抓住此机遇,还需解决三大难题。”
    “哦?哪三大难题?还请先生明言。” 姬昌身体微微前倾,神情专注,显然对姜子牙的分析极为重视。
    姜子牙伸出三根手指,逐一说道:“第一,粮食储备不足。西岐虽土地肥沃,但农耕技术仍有欠缺,农具老旧、灌溉不便,若遇天灾或战事,恐难支撑长久。第二,兵力部署分散。西岐士兵多驻守边境,内部防御薄弱,且缺乏系统训练,若黑风寨山贼或其他势力突袭,难以快速应对。第三,情报闭塞。对朝歌的动向、诸侯的态度、东夷叛乱的进展,西岐都缺乏及时准确的情报,易陷入被动。”
    这番话精准地戳中了西岐的要害,姬昌忍不住点头感叹:“先生所言,句句切中要害!这些问题,姬昌与百官也时常商议,却始终未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先生既有此见地,想必已有应对之策?”
    姜子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储物空间中取出两个布囊,放在青石板上。他打开第一个布囊,里面装着几样东西:一张改良农具图纸、一小袋渭水银鱼干、一小包粟米种子。“侯请看,这是在下为解决粮食问题准备的几样东西。”
    他先拿起改良农具图纸,展开在青石板上,指着上面的图样解释:“这是改良后的锄头、播种器与灌溉工具 —— 锄头加宽刃口,深耕时可省力三成;播种器按行距设计,能保证种子均匀分布,提高发芽率;灌溉工具采用竹管连接,可将河水引入田间,减少人力消耗。若西岐能推广这些农具,再指导百姓选育良种(如这袋粟米种子,产量比普通种子高两成),同时兴修水渠,粮食产量定能在一年内提升三成以上。”
    接着,他拿起装有银鱼干的布囊,递给姬昌:“这是渭水特产的银鱼干。每年初夏,渭水都会有鱼汛,银鱼产量极高。若组织百姓捕捞银鱼,用盐巴腌制晾晒后储存,既能作为百姓的储备粮食,又能作为西岐的特产,与周边诸侯交易,换取其他物资。”
    姬昌拿起一块银鱼干,放在鼻尖轻嗅,一股淡淡的咸香扑鼻而来。他曾听闻渭水银鱼美味,却不知还能如此保存,心中顿时有了思路:“先生此计甚妙!西岐沿渭水区域广阔,若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粮食储备问题定能大大缓解。只是兴修水渠、推广农具,需耗费不少人力物力,西岐当前的财力恐难支撑。”
    “这便涉及到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 兵力与财力的结合。” 姜子牙说道,“在下建议推行‘农兵合一’制度:平时百姓务农,农闲时集中训练,既不影响农耕,又能提升士兵战斗力;同时,让士兵参与水渠修建与农具制作,按劳分配粮食,既减少人力成本,又能增强士兵与百姓的联系。此外,可减少西岐王室不必要的开支,将资金多用于农耕与军事,侯以为如何?”
    姬昌闻言,眼前一亮:“‘农兵合一’,既解决兵力训练问题,又节省开支,还能推动农耕,先生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