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寻材制直钩,初闻渭水事 (第1/3页)
    晨光刚漫过渭水的河面,姜子牙便已站在昨日选定的青石板旁。他取出储物空间中的直钩鱼竿,指尖抚过木杆表面 —— 经过张铁匠的初步打磨,垂柳木虽已光滑,却仍残留着些许木纹凸起,若长期握持,掌心易生磨损。“既然要以‘直钩’显志,便需让这钓具处处见匠心。” 姜子牙心中暗道,决定今日先对鱼竿进行精细修缮,再深入了解渭水周边的情况,为三日后与姬昌的会面做更充分的准备。
    他将鱼竿放回储物空间,施展 “御风术” 朝着村西的柳树林飞去。清晨的柳树林间还弥漫着薄雾,湿润的空气带着柳叶的清香,沾在衣袖上,凝成细小的露珠。昨日砍伐的垂柳旁,几株新抽的嫩芽正从树桩上冒头,透着勃勃生机。姜子牙没有再砍伐新的树枝,而是在树林中仔细搜寻 —— 他需要一些柔韧性极佳的柳条,用于编织鱼竿的握把,既能增加握持的舒适度,又能体现 “以柔衬刚” 的深意。
    “系统,解析附近柳条的材质特性。” 姜子牙在意识中呼唤系统。淡蓝色的扫描线随即展开,扫过林间的柳条,最终停留在几株生长在溪水边的柳条上:“目标:三年生垂柳柳条,材质特性:纤维细腻、柔韧性强、耐磨损,经浸泡后可编织成紧密的绳结,适合制作握把衬层。”
    姜子牙走上前,小心地剪下几根手指粗细的柳条。这些柳条长约三尺,表皮呈淡绿色,用手指轻轻弯折,能轻松弯成环形而不断裂。他将柳条放入随身携带的陶碗中,倒入从溪水打来的清水,开始浸泡 —— 根据在昆仑山学习的 “草木处理” 知识,柳条需在清水中浸泡两个时辰,让纤维充分吸水软化,后续编织时才不易断裂。
    浸泡柳条的间隙,姜子牙又在树林中寻找打磨工具。他发现一块表面光滑的砂岩,边缘呈弧形,硬度适中,恰好可用于打磨鱼竿。接着,他又找到几株结满果实的皂角树,摘下几颗成熟的皂角 —— 皂角果肉捣烂后可制成天然的清洁剂,能去除木材表面的油脂和杂质,让后续的打磨更加顺畅。
    两个时辰后,柳条已充分软化。姜子牙将浸泡好的柳条取出,放在石板上反复揉搓,去除表皮的粗纤维,只留下内部细腻的纤维层。随后,他从储物空间中取出鱼竿,用砂岩蘸着皂角制成的清洁剂,开始细细打磨 —— 他先打磨鱼竿的杆身,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先用砂岩的粗面磨去木纹凸起,再用细面抛光,让木杆表面呈现出温润的光泽。打磨过程中,他刻意在鱼竿的中段留下一圈浅浅的环形纹路,既不影响鱼竿的整体美观,又能在握持时增加摩擦力,不易打滑。
    杆身打磨完成后,姜子牙开始编织握把。他将软化的柳条分成细股,以 “双螺旋” 的方式缠绕在鱼竿的末端 —— 每缠绕一圈,便用指尖轻轻按压,让柳条与木杆紧密贴合,再用细柳条在接口处打结固定。编织好的握把呈深褐色,纹理紧密,握在手中,恰好能贴合掌心的弧度,舒适而稳固。最后,他又在握把的末端钻了一个细小的圆孔,穿上一根用麻绳编织的挂绳,便于携带。
    当朝阳升至半空时,鱼竿的修缮终于完成。姜子牙将鱼竿举起,对着阳光仔细端详 —— 打磨后的垂柳木泛着淡淡的金黄光泽,编织的握把与杆身浑然一体,直钩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整根钓具既不失山野的质朴,又透着匠心独运的精致。“如此,方配得上‘钓天下’的志向。” 姜子牙满意地点点头,将鱼竿收入储物空间,准备返回村里,向村民打听渭水周边的情况。
    返回村里时,恰逢村民们在打谷场集合,准备按照昨日讲解的方法制作改良农具。张铁匠已经按照图纸打造出了第一把改良型锄头,正给围拢的村民演示如何使用 —— 只见他手持锄头,轻轻一锄,便能将土壤深耕三寸,比普通锄头省力不少。村民们看得啧啧称奇,纷纷拿着自家的旧农具,围着张铁匠请教改造方法。
    “姜先生来了!” 人群中有人喊道,大家纷纷回过头,热情地与姜子牙打招呼。李老三拿着一把刚做好的除草耙,快步走到姜子牙面前,兴奋地说道:“先生您看,这除草耙果然好用!刚才我在田里试了试,一下就能把杂草连根拔起,比用手快多了!”
    姜子牙接过除草耙,仔细查看 —— 耙齿的间距均匀,倾斜角度恰到好处,木柄的长度也符合之前的设计。“做得很好,只是耙齿的末端还需再打磨得锋利些,这样除草时会更省力。” 姜子牙一边说,一边用砂岩轻轻打磨耙齿的末端,“另外,木柄与耙齿的连接处,最好用铜钉加固,避免长期使用后松动。”
    张铁匠闻言,连忙说道:“先生提醒得是,我这就去准备铜钉。” 说着,便提着锄头返回铁匠铺。
    姜子牙看着忙碌的村民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走到村长赵老汉身边,笑着说道:“赵村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