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公司发展的新战略规划 (第2/3页)
一闪即逝,如同梦境边缘的碎片。他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到客厅角落的柜子前,拉开最下层抽屉。里面放着几块移动硬盘,标签手写而成,分别是“项目存档01-15”“合同备份”“内部会议纪要”。指尖掠过一个个名字,最后停在一块标着“原型计划”的黑色硬盘上。
这是三年前他主导设立的内部创新基金所积累的所有资料,当时立项时叫“火种计划”,寓意点燃那些尚未被看见的可能性。可惜后来战略调整,资源收缩,“火种”被收进档案库,渐渐无人提起。
他取出硬盘,插进电脑。
文件夹逐个展开,是他过去三年参与过的所有项目记录。他一项项浏览,重点标记那些曾因资源不足或战略偏差而搁置的提案。有一个关于城市青年口述史的纪录片企划,原本打算联合高校发起,记录快递员、外卖骑手、夜间便利店员工的真实生活,后来因为合作方临时退出不了了之;还有一个音乐剧孵化项目,目标是扶持年轻编剧和作曲人,预算刚批到一半就被叫停,理由是“回报周期太长,不符合当前KPI导向”。
他曾为此据理力争,甚至提交了一份长达二十页的可行性分析,附带十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样本。可最终还是败给了“效率优先”的决策逻辑。
此刻再看这些文档,心里竟没有怨怼,只有一种近乎悲悯的清醒。这些不是失败的项目,它们只是生错了时间。
他把这些文件单独归类,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新起点”。然后打开备忘录,列出初步设想的核心模块:
第一,成立内容实验室,专门挖掘非主流题材,优先考虑社会议题与个体命运交织的故事;设立专项基金,每年遴选十个潜力项目进行孵化,不限类型,不论出身;
第二,搭建创作者支持体系,提供前期调研、法律咨询、剧本打磨、小额启动资金等一站式服务;引入导师制,邀请资深从业者担任顾问,帮助新人跨越从想法到落地的第一道坎;
第三,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比如将优质IP转化为剧场演出、主题展览或社区活动,让内容不止于屏幕,也能走进街头巷尾的生活现场;尝试与公益组织合作,把真实人物的经历搬上舞台,让更多人听见“沉默的声音”。
做完这些,他靠在椅背上,闭眼片刻。脑子里浮现出小亚明昨晚睡着时攥着契约纸的样子。孩子不懂商业,但他知道“答应的事要做到”有多重要。那份稚嫩的坚持,像一根细线,把他心里的两个世界串了起来——家里的承诺要守,公司的责任也不能丢。
可怎么平衡?他睁开眼,看着墙上挂钟指向六点十分。以往这个时间,他已经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或者赶往机场参加论坛。行程表排得密不透风,电话会议穿插在飞行途中,连吃饭都常在车上解决。他曾以为这就是成功的代价,直到某天发现儿子在他视频通话时突然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缺席不是荣耀,而是裂痕。
但现在,他想试试另一种节奏:不再用时间长度衡量投入,而是用质量决定取舍。重要的事不必马上完成,但必须正确地开始。
他重新打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新的原则:每周至少两天在家办公;重要决策前必须与核心团队面对面沟通;所有项目立项评估增加一项标准——“是否值得向家人讲述”。
写完后,他把笔盖拧紧,轻轻放在桌角。阳光这时斜照进来,落在木盒上——那个装着家庭契约的小盒子,静静立在电视柜中央。红木质地,边角有些磨损,是小亚明亲手做的生日礼物。盒盖内侧贴着一张全家福,三人笑得毫无防备。
他望着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