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投资疑云的初步显现 (第2/3页)
存在某种递进规律。
    他抽出笔记本,开始整理线索。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他在纸上写下三个名字:星澜文化 → 海川文化 → 新域传媒。然后画出箭头,标注金额与时间节点。最后,资金流向终止于一笔名为“跨项结算”的财务条目,备注栏写着“内部资源调配”,无明细支撑。
    整个路径干净利落,几乎没有破绽,就像有人提前演练过无数次。
    他盯着那张草图看了很久,心里慢慢浮起一种说不清的感觉。这不是偶然,也不是管理疏漏。这是一种模式——一种反复出现、高度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接下来两天,他几乎足不出户,翻遍了星澜参与过的二十多个项目的公开资料。大多数项目结构清晰,合作方背景扎实,资金使用合理,甚至有些项目还能看到详细的季度审计报告。但唯独几个短命项目——那些上线不久就被雪藏、口碑尚可却迅速销声匿迹的作品——全都呈现出相似特征:
    低宣发投入、虚高制作报价、第三方空壳公司持股比例异常(往往控制在30%-40%之间,刚好避开重大事项表决门槛),且这些公司在项目结束后便停止年报更新,办公电话失联,官网关闭。
    这些项目就像被特意挑选出来的一样:投入不小,热度不高,结局仓促。而每一次,都有大量资金通过复杂的股权嵌套和合同转移,流入一批彼此关联却又毫无实际业务运作痕迹的公司。
    他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这不是投资失误,这是系统性地利用影视项目的不确定性作为掩护,进行资金腾挪。
    他忽然想起《晚风如诉》。这部即将开拍的新剧,由艾迪主演并担任监制,宣传阵势不小,微博热搜挂了好几天,短视频平台预告片点击量破千万。他调出前期公布的融资信息,发现其总投资额为四千五百万元,其中三千万来自星澜主投,其余由两家联合出品方分担。
    他的目光落在那家持股百分之三十五的“云启影视”上。注册时间仅八个月,法人代表是一位名叫林峰的年轻人,身份证年龄二十六岁,社交媒体账号空空如也,仅有两条转发内容,且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营销号。更奇怪的是,该公司注册邮箱为私人域名,而后缀竟与“新域传媒”完全一致。
    他又一次铺开纸张,重新绘制资金链图谱。这一次,他的笔尖停在了“云启影视”与“新域传媒”的交界处。不仅邮箱相同,联系电话虽不同号码,但归属地均为同一区号下的虚拟运营商段位,拨打测试时,均只在晚上九点后接通,接听者声音模糊,自称“客服”。
    冷意顺着脊背爬上来,像一条无声滑行的蛇。
    如果这种模式也被套用在《晚风如诉》上,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那三千万元的投资,并不会真正用于剧组搭建、演员薪酬或后期特效。它们会在短时间内被打散、重组,经由一系列看似合法的合同与结算条款,最终流入某个不可追溯的终端。一旦剧集播出效果不佳、遭遇舆情风波或干脆中途停摆,损失将由星澜和其他投资方承担,而实际掌控资金的人早已脱身,甚至连责任主体都难以锁定。
    最关键的是,艾迪是这部剧的核心人物。她不仅是主演,还是创作主导者之一,拥有剧本修改权和部分预算审批建议权。若项目真有问题,她要么知情,要么正被人利用。
    他合上电脑,靠在椅背上闭眼。脑海中闪过她在论坛上的样子——聚光灯下,一袭素色长裙,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谈着“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让沉默的大多数被听见”。那样的人,会参与一场精心策划的资金游戏吗?
    不会。他几乎能肯定这一点。
    但她有没有可能,只是被推到了台前,成为一面旗帜、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