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飞来的儿子 > 第13章 投资疑云的初步显现

第13章 投资疑云的初步显现

    第13章 投资疑云的初步显现 (第1/3页)

    亚瑟把邮件发送出去后,手指在回车键上停了几秒,才缓缓松开。那一下轻触像是按在了某种边界线上——越过它,便再无法回头。屏幕暗了下来,映出他略显疲惫的脸,眼角微垂,眉心却紧锁着未解的结。窗外夜色已深,楼下的路灯晕出一圈昏黄的光,像旧胶片电影里的滤镜。

    他没有起身,也没有去开灯,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仿佛怕惊扰了刚刚被自己释放出去的信息。片刻后,他拉开书桌最上方的抽屉,取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封面是哑光黑,没有任何标识,干净得近乎肃穆。翻开第一页,纸页还带着轻微的折痕和新纸特有的气味。他拧开一支黑色签字笔,笔尖悬停半秒,终于落下:“《逆流》项目背景调研”。

    字迹工整而有力,像是在为一场漫长的跋涉立下第一块界碑。

    他知道,苏婉的批注不是批评,而是提醒。她说:“故事动人,但投资人买的是信心。” 光有情感与创意远远不够,必须让人相信这个项目值得押注。而要打动星澜文化这样一家以精准眼光著称的投资方,就必须读懂它的逻辑——它过去投过什么?哪些成功了?为什么成功?又有哪些失败了?失败的背后,是否藏着规律?

    第二天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城市还在沉睡,亚瑟已经站在市图书馆门口等开门。秋风卷着落叶擦过台阶,他裹紧外套,走进文化产业资料区。管理员是个戴圆框眼镜的老太太,见他连续三天都来查影视备案信息,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他在档案系统中调出了星澜近三年所有公开登记的项目。数据庞杂,但他一条条筛下去。两部都市情感剧口碑尚可,豆瓣评分七分以上,可播放量始终卡在腰部平台;一部关于非遗手艺的纪录片拿了国际奖项,评审团赞不绝口,可平台数据显示其总播放不足百万,连成本回收的一半都没达到。

    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一部名为《浮光》的网剧。资料显示,该剧总投资一千两百万,制作周期四个月,题材为现代悬疑爱情,导演曾拍过一部小众文艺片,在业内有些许名气。然而,宣发预算仅占总投资的百分之九点八,不到行业平均值的三分之一。更诡异的是,上线三周后,平台突然发布公告称“因内容调整需要”,将该剧下架,此后再未重新上线。

    亚瑟盯着这条记录看了许久。比例不对劲。太低了。通常这类中等体量的网剧,光前期预热、社交媒体投放、KOL合作就得烧掉三成以上的资金。若非刻意压缩,便是另有隐情。

    他记下联合出品方的名字:海川文化。

    回到出租屋已是傍晚。夕阳透过玻璃斜照进来,在地板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他泡了杯红茶放在桌角,水汽袅袅升起,茶香弥漫了一瞬,又被冷空气吞没。他没喝,直接打开企业信用平台,输入“海川文化”。

    页面加载出来,信息简洁到近乎可疑。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城东一栋老旧写字楼,法人代表姓陈,名叫陈志远,身份证前六位显示来自偏远县城,无任何影视行业从业经历或相关资质认证。成立时间仅一年零两个月,但在半年内竟连续变更了三次经营范围——最初是广告设计,第二次变更为文化活动策划,最后一次赫然加上了“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智能设备研发”。

    亚瑟皱起眉头。这不像是一家准备认真做内容的公司,倒更像是个壳。

    他继续往下查,发现星澜向《浮光》项目拨付的首期款八百万中,有五百二十万在七个工作日内被转入另一家公司账户:新域传媒。这家公司不在原始合**议中出现,也未出现在任何公开融资文件里。进一步检索发现,“新域传媒”成立于九个月前,注册地在同一栋写字楼的不同楼层,法人代表换了个名字,但联系电话的归属地一致,且号码排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