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团队组建与“土法上马” (第2/3页)
,这些都要规划好。”赵四又看向陈继业。
“是,赵主任!”
“但这核心的控制板卡,”赵四语气凝重起来,“靠我们现有的电工技术是做不出来的。”
“这需要微电子学组的同志们攻坚。”
上午九点,一间临时布置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除了王永革、陈继业,还有被紧急召来的北京和上海微电子学组的负责人。
北京组的负责人是位姓钱的老研究员,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半导体技术的专家。
上海组的负责人则年轻些,姓孙,三十多岁,干劲十足,但眉宇间带着长期熬夜的疲惫。
赵四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他将草案的核心部分投影到墙上,再次用“电报码”和“逻辑砖块”的比喻解释了硬线数控的基本原理。
然后,他拿出了那份工艺要求清单。
“……所以,我们需要制造这样一块核心控制板。”
赵四指着图纸上标注了密密麻麻元件的PCB板图,“上面要集成近百个晶体管,数百个电阻电容,线宽要求0.3毫米,误差不能超过百分之十。”
“所有焊点必须牢固可靠,能经受住车间里的振动和温度变化。”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钱老研究员扶了扶眼镜,声音有些干涩:“赵组长,你的思路很超前,理论上完全可行。”
“但是,0.3毫米的线宽,还要保证良品率……”
“我们实验室现在做做简单的单管放大器还行,这么复杂的电路……而且数量要求多少?”
“首批至少五套,用于测试和备份。”赵四回答。
孙组长忍不住开口了,语气带着焦虑:“赵组长,不是我们推诿。”
“所里现在人手紧得很,几个军工项目也在催。”
“光刻机是最老式的,掩膜版制作全靠手工描绘,成功率低得可怜。”
“蚀刻液的配方也不稳定,经常出现断线或者粘连。”
“要达到您这个要求,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增加熟练的人手,还需要更稳定的材料和设备!”
他的话代表了在场大多数微电子研究人员的心声。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的技术基础确实薄弱。
赵四理解他们的困难。
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更加沉稳。
“钱老,孙工,各位同志,你们的难处我都清楚。但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往前走。”
他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
“我们可以把大目标分解。”
第一步,不追求一次成功制造整板。我们先集中力量,攻克最基础的双面PCB板制作工艺。线宽可以先从0.5毫米起步,熟练了再向0.3毫米逼近。”
“第二步,分模块验证。我们不直接做整板,而是先把上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