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手段 (第2/3页)
,您说得对,实践出真知。理论行不行,得靠炉子说话。这样,第一批试验炉次,按照我们的工艺,您来掌舵,我们全程配合,记录数据。成败如何,一看便知。”
刘师傅没料到赵四会这么直接,愣了一下,梗着脖子:“我掌舵可以,但要是炼坏了,耽误了产量,责任谁负?”
“方案是我们提的,原料是我们协调的,责任自然我们承担。”赵四语气斩钉截铁,“但如果成功了,功劳是全体参与试验的工人师傅们的!”
这话说得敞亮,既担了责任,又给了面子。会议室里安静下来,不少老师傅看向赵四的眼神缓和了些。
李厂长拍板:“就这么定了!老刘,你经验丰富,带着大伙儿,按赵组长的方案试一把!需要什么配合,直接提!”
试验定在两天后的夜班进行。
这两天,赵四带着小组泡在车间,熟悉设备,和工人交流,反复核对每一个细节。
那批关键的钼铁合金,赵四找了个借口,说是通过特殊渠道分批运抵,实际上是他趁夜黑人静时,从系统空间里取出,混入了厂里的小仓库,并伪造了相应的入库单据,做得天衣无缝。
试验当晚,第一炼钢厂平炉车间灯火通明,气氛紧张。
巨大的平炉内钢水翻滚,热浪逼人。刘师傅穿着厚重的石棉服,手持看火镜,紧盯着炉内火焰的变化,不时发出指令。工人们在他的指挥下,忙碌而有序。
赵四、王永革等人也穿着工装,守在控制台和炉前,密切监控着仪表数据,记录着每一个操作步骤。
到了关键的炉精炼环节,赵四亲自指挥添加那批“特供”的高纯钼铁。银灰色的合金块投入钢包,在氩气的搅拌下迅速熔化、均匀分布。
刘师傅全程板着脸,但操作一丝不苟。他对炉况的判断极其精准,几个关键节点的微调,都显露出老工匠深厚的功力。
漫长的精炼、浇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