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手段 (第1/3页)
赵四那句“部里协调了2.5吨高纯钼铁”像颗炸弹,瞬间改变了鞍钢厂方的态度。
李厂长雷厉风行,当天下午就召集了相关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开会,落实试点试验的具体安排。
会议地点设在第一炼钢厂的调度室,屋里烟雾缭绕,坐满了人。
除了厂领导,更多的是穿着油腻工装、脸上带着常年高温熏烤痕迹的车间干部和老师傅。他们打量着赵四这几个从北京来的年轻人,眼神里充满了怀疑、好奇,还有几分不以为然。
李厂长简单介绍了情况,重点强调了“部里特批的紧缺原料已解决”,然后把话语权交给了赵四。
赵四站起身,没有多余客套,直接走到挂在墙上的简易工艺流程图前,拿起粉笔。
“各位老师傅,各位同志,试点目标很明确,就是用新工艺,在现有设备基础上,把咱们的轴承钢氧含量和夹杂物水平,降下来至少一个等级。”
他话音未落,底下就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降一个等级?说得轻巧!现在这炉子、这料,能稳住就不错了!”一个头发花白、脸色黝黑的老工人嘟囔了一句,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房间里很清晰。
他是平炉车间有名的八级工匠,姓刘,技术顶尖,脾气也倔,在工人中威望很高。
赵四像是没听见,继续用粉笔在图上标注关键控制点:“重点在这儿,电炉出钢后的炉精炼环节。温度控制、吹氩搅拌时间、渣系调整,尤其是钼铁合金的加入时机和方式,每一步都不能错。”
刘师傅哼了一声,直接开口:“赵组长,你们北京来的专家,理论一套套的。咱这老炉子,不比实验室,工况千变万化。凭几张纸,就能让钢水听话?”
这话带着明显的挑衅意味。王永革在一旁听得直皱眉,陈继业则紧张地推了推眼镜。
赵四放下粉笔,目光平静地看向刘师傅:“刘师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